2020年的开头并不让人欣喜,一场疫情席卷全国;封城、隔离、口罩成了最热门的关键词。有人离去,有人痛哭;有人奋不顾身,有人生死相随。一个民族的韧性在一场灾难面前展露无遗,我们饱含热泪,我们充满希望。
2020年的开头,有人奋不顾身
2020年的开头,英雄这个似乎离开很久的字眼突然回到了我们眼前。
钟南山84岁白发挂帅,再战瘟魔;李兰娟兢兢业业,始终奋战一线;张文斌“党员先上”,率队赶赴疫区,以科学引导人们应对恐惧。更有李文亮,站在医德的悬崖上守望众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签。
他们是毫无疑问的英雄,引领着这个特殊时期所有人的心跳,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弦。而更多地医疗工作者却隐身幕后,无人知晓。
春节期间,曾经有一个视频刷屏网络让人揪心:一位医护人员终于顶不住压力在医务室里大哭起来,周围的同事们有的上前安慰,有的则低着头继续吃着简单的饭食。那种冷峻和崩溃的情绪,透过视频感染了千万人。
作为武汉人,我们深知医护人员的悲欢和不易。没有足够的防护,指数级暴涨的病患。病毒的一切都还是未知,而他们却要鼓足勇气把死神追赶。没有人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最崩溃,最混乱,最无助的时刻依旧坚守着岗位。
千万人的生死压在肩头,每一天都在病魔做殊死斗争,周围已经有同熟悉的同事接连倒下,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如此重压之下,崩溃的痛哭却是幸运的得到了发泄的机会,而其他旁观的同事却依旧要强忍着压力保持,这一切也许只是因为门外还有病人,她们就是生机。
在危机时刻,有人尸位素餐,有人彻夜狂欢;有人只是聒噪,有人暗自嘲笑,有人望风而逃,有人逆流而上。这一个月对武汉来说太过漫长,对于这群医生来说更是如此。但这一个月放进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里可能只会记上寥寥几句,他们,这些战斗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们,可能只会留下一个代名词,亦或是什么都不会留下。
我向来不赞同把英雄抬得太高,英雄也是人,我们不仅要歌颂她们的付出和牺牲,也应当包容她们的失败和崩溃。毕竟,脱下那身白大褂,她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甚至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如今她们却毅然站在了我们的面前,用纤细的身躯为我们遮挡风雨,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再做更多的苛求呢?
不一定只有死去的我们才能称之为英雄,每一个曾舍己为人的人都应该被称之为英雄。并不一定只有成功的我们才能称之为英雄,每一个曾怀着伟大梦想而奋斗的人都应该被称之为英雄。这是一片盛产英雄的土地,因为这里有最坚韧不拔的人民。他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他们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2020年的开头,有人无家可归
我的朋友1月18号时便飞往日本度假了,本以为会是一场唯美的冬季旅行,却不料遇到疫情,旅程也变得崎岖。
突然地某一天开始,即使是异国的人看到他们都会躲得远远的;商店的店员会小心翼翼的询问他们是不是武汉人;有些路人则更是不客气的大声呵斥。便利店里开始抢购口罩,每个人限购两包。慢慢的会遇到酒店拒绝接待,归国的航班被取消,每天忧心忡忡的看着国内的新闻,担忧着独自在家的父母是否安全和归国的航班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通。
一家人本来是23号的航班回国,却被告知临时取消。一家人流浪在异国的街头不知该去往何处,孩子问妈妈:“妈妈,这里的餐馆会不会写,这里不欢迎武汉人”。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只有摸摸孩子的头,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是的,这个春节他们过得很狼狈。蜷缩在异国的的小旅馆里,看着窗外温馨祥和的气氛,自己却还要安慰视频中的父母笑着说自己很好没有问题。奔波在领事馆和机场转机的路上,一路上不敢暴露武汉人的身份,登机也走在队伍的最后面。
回到国内,他们也是最孤独的逆行者。此时所有的高铁都已经不在武汉停靠,上车前检票员再三确定目的地时,他们也只敢说是去郑州,上车后才一起向列车员提出请求在武汉稍微停一下。
一路一家人提心吊胆终于快要抵达武汉,尽管广播一次次提示为了防控疫情不停靠武汉,但他们心中始终抱着一丝期望等待着。当终于通知武汉下车的乘客准备时,三分之一的乘客站了起来,这一刻他们彼此对视,热泪盈眶。武汉,我们终于回来了。
有人曾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执着的赶回武汉?留在国外他们便可以顺利躲过这场灾祸,不必忍受封城和禁锢的苦恼,何苦奔波回来冒险呢。
妈妈回答道:这一切也许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我生于斯,长于斯,甚至将葬于斯;我在这里生活工作,我在这里生儿育女,我在这里悲欢离合。这里就是我的家乡,这里,就是我的根。
2020年的开头,有人生离死别,有人生死相依
这场疫情留给我们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以至于我回想起来时也只能说出寥寥几个,但每一个都让我潸然泪下。
微博上曾经有人留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疫情过去,城市恢复原样。你经过司门口时,请带一束白花。2月1日时曾经有一个人因为不想携带疾病传染家人,选择在这里结束生命。
封城的武汉,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冷峻。而比疫情更可怕的是绝望。
除夕夜里,不能回家的护士忙到崩溃,在办公室里嚎啕大哭。医院外,女儿追赶着殡仪车喊着“妈妈”,却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拉走火化。为了防控疫情,武汉人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悲凉。
年近七十的儿子由于感染被送进医院隔离,九十岁的母亲选择进医院照料儿子。但家里人却担心奶奶从医院回来时把病毒带回来,把奶奶的东西都清理掉了。面对医院繁琐的流程没有任何怨言的奶奶一下子崩溃,奶奶捶足顿胸放声痛哭之后依然选择回到医院继续照料儿子。
凌晨两点,白发苍苍的奶奶找医护人员借来纸笔给儿子写下一封信,托医护人员送儿子手上,鼓励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此情此景,让在场所有医护人员都不禁落泪。面对疾病,有的人仓逃窜,有的人却选择直面死亡的恐惧,总有一种情感能让人超越生死。
病魔或许可怕,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面对它,人类的历史就是与流行病的抗争史。在人类历史上比这一次更加暴虐的病毒流行病数不胜数,但人类总能从死亡的阴影下走过来,因为人类不论到多么惨烈的境遇,只要不丧失希望就能挺过来,而这希望的来源便是爱。
也许是安定的日子过得太久,突如其来的这场灾祸竟也成为了验证感情的一块试金石。有人逃离疫区,也有人为爱舍身陪伴。
2月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护士陈颖在进入隔离病房一线战场11天后,终于迎来了和男友第一次见面。
这是他们11天以来的第一次见面,互诉衷肠却不能相拥在一起,最终他们隔着玻璃戴着口罩的亲吻彼此,倾诉着相互间浓浓的思念。
没有更多的海誓山盟,一切不过是你去守护病人,我来守护你。纵然是疾病与死亡,都不能让他们分离。我想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就是纵然你的前途满是荆棘,我也愿与你一同踏过。
在《活着》韩文版序章中有这样一句: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2020年的开头,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他们那么沉重,以至于随便翻开一个都让人触动不已。但是再多的悲欢离合这片土地也能承受,因为在它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比这更严峻,更冷酷、更危急的时刻数不胜数,我们一次次承受着命运的打击,又一次次站了起来,在废墟中重建家园,在高山上歌颂风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极为充满韧性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有过无数的对手,但他们终究要么消失,要么溶于这片土地,唯有我们依然屹立。我们有过荣耀,也饱受屈辱。曾是世界之巅,也被如尘土,但疾病、战争、贫穷、饥饿都未曾将我们击垮,因为我们的这个民族的根深植于这片土地,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不屈的脊骨。
纵然有被击倒的时候,我们也只是失望却永远不绝望。疫情病痛折磨的只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和灵魂也在一次次重创之后变得更加强大,纵然眼前满是曲折与荆棘,我们却依然还在期盼着未来和光明。 我们毫无保留的热爱着这片土地,并将守护他直到永远。
我们从不怕身处黑夜,因为黑眼睛最能看见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