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是一个法律类专业出版社。专业出版社的书,大多也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不过,我们也做一种给百姓看的书,对,给百姓看的专业书。我们将这种书称之为“普法书”。
走进图书大厦,逐渐萎缩的法律类图书往往在不很明显的角落,在为数不多的书架上,稍稍驻足的读者就能看到这么一类书:要么是32开的小开本,薄薄的,拿在手里比较方便,只讲述某一方面的法律问题,但书架上同时分布着相同封面的N本其他兄弟姐妹——对了,这是一套书;要么是16开的大开本,很厚很大,一本书里差不多讲了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所有法律问题,嗯,这是综合性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不过为数不多。这就是普法书了。
普法书,又是众多法律书中最下里巴人、最接地气、最容易让一些专业人士所看不上眼的。
做普法书的门槛低,一是编辑策划的难度相对较小,二是作者的写作难度也较小。普法书毕竟与那些动辄邀请最高院法官写就的高端实务书不同,那些专业性强、作者权威、内容晦涩的大厚书,也不是普通百姓能看得懂的。普通百姓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揣测:要足够浅显易懂、要有足够的可读性、要尽量定价亲民、要尽量贴近生活。
于是,我们四处寻找法官、律师,那些愿意在工作之余从百姓的角度写一些法律常识的专业人士。他们一般没有什么名气,只是在普通的一线岗位从事着借以成家立业的职业,只不过愿意多花费一些工作外的时间敲下一个个文字。他们是法律专业人士,不是啥写作大家,文笔可能不够优美,只是尽量搜集足够多的案例,写下足够易懂的专业语言。对了,写这类书的报酬,与他们正常的收入相比,简直很微不足道——尤其对那些相对成熟的律师来说。
然而庆幸的是,毕竟有这样的人愿意写。或许是为了自我总结,或许是有了出版物之后更好招揽生意或晋升——都没关系,win-win的事情,对大家都好。最关键的是,由此,我们就能做出给百姓看的法律专业书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去书店的法律区域闲逛,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拎着布袋子的中老年人,在法律区域长久地流连,双手翻过某个专业领域一本本图书,法律法规看,普法类书也看。有些人除了看,还拿笔边看边记。不止一次,在法律区域,我遇到碰上法律问题前来找书的读者,甚至被拉住咨询,或者请求推荐。还有一次,在西单图书大厦,看着一个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中年人坐在书架旁的地上,一只手翻看着一份判决书,另一只手对着判决找书中的内容……
这些遇到法律问题的百姓,是如此无助,又如此需要帮助。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请不起律师的,有些人甚至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架上的书,只是一本本翻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专业书价格普遍较高的情况下,用尽量低廉的价格,为他们最大限度地提供法律知识:案例、讲解、法条、范本、流程……单靠这些书,他们很可能还是打不赢官司,那些买不了书的读者,甚至无法让我们这些出书的企业获得一点点利润——而此时的我,依然觉得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会有人看不上我们做的这些印装不够精美、内容不够上档次、文化内涵不够的书,这些人中甚至包括我们的同行。会有人不屑于写这类书,因为内容无法深入,也就施展不开自己的才华……我们理解,并且接受。然后继续在保持品种数目的同时,考虑如何让普法书更易懂、更实用、更实惠。
普法书真的很好写吗?其实未必,自以为“深入浅出”最需功力。市面上的普法书,当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一点我们也都看在眼里。如何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如何改善包装?如何改造结构?如何抓住百姓需要的点?这些环绕在编辑脑海中的问题,有待一个个解决。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真心地再感谢一次给我们写普法书的作者们,与我们为伴,与大家为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