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即思想,众所周知,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此基础上人们提出的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教学内容,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内容与语言并列存在的,他们都是语言的产物或附属内容。如何通过语言的路径,找到最准的切口,带领同学漫游到语文的深处,浸最美的景,炼最强的思,铸最真的魂?怀揣一直以来的思考,和跃雀的期待,11月24日,新昌语文工作者一行二十多人在教研室卢八妹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上海,进行为期三天的2017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语言理解与建构”研讨会的观摩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1519/2ee87835743eb68f.jpg)
11月25日上午,本届论坛在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拉开帷幕。简短的开幕式后,由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为大会作“建构视野中的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报告分两个板块:如何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建构视野中的文本阅读。前一个板块中,刘教授由“你所认识到的是由你参与构造出来的”这个观念开始,追本溯源,左右勾连,对“语言建构”这个概念进行了拨云见日般的推导,他认为:个体语言经验不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诉求点,因为语言积累是个不可控的变量,而且都是学生的行为,看不到老师和学科知识的作用;语言机制更不是素养,只是语言发展的硬件;所以,语言的建构,更重要的在于原有的知识储备,语文教学要着重思考的是如何让语言知识进课堂的问题。第二个板块中,刘教授以具体的文本为例,具体的演示了语言学知识在文本解读中所起到独特巧妙、一针见血的作用。报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人无处可逃的领会语言知识对于语文教学的巧妙性、重要性以及可操作性!如平地一阵雷,让人由惊始,继而思,终而悟。
11月25日下午,专题研讨活动的10节展示课分初中和高中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初中的展示课由上海江湾初级中学唐业弘老师打响了第一枪,他执教的《变色龙》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开始,以语言为抓手,循序渐进,带领同学探究出“人物—表现一目的一思想认识—所有人物”这样的小说阅读路径。浙江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邱慧老师的《我的“小玛德莱娜”蛋糕》,由《追忆似水年华》中嘴唇碰到蛋糕所引发的回忆作为导引,引导同学捕捉感官触发的回忆,教师的指导融于同学的四写四评之中,创意趣味与落地有效的技能贯穿整个课堂。江苏的特级教师孙艳老师的《呼兰河传》,紧扣“儿童视角”,通过朗读、换词、添词、比较、猜读等多种形式的语言体味,既读出了作品的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又读出欢乐自由下的寂寞悲凉。孙老师带领同学从言到意、再从意到言,反复来回,阅读的美与法门就这样萦绕在听者的心头。全国课堂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安徽张峰老师的《采桑子》,从读背理解到语码联想到情感内核艺术境界,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如庖丁解牛,诗词的鉴赏方法和古诗文的教学规律就这样得到了艺术性的呈现。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朱立铮老师的《老王》,以语言为切口,引领学生读懂杨降,也读懂了记叙性散文解读的思考路径。五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聚焦在“语言理解与建构”这一主题,每一节课背后以及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其教学理念的支撑,都注重以文章体式特征来决定教学内容与途径的选择,都注重教学路径的明晰和可操作。五节课从小说阅读、写作指导、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和散文阅读这五个方面予以展示,使与会教师得到多样化的教学参照和多角度的思考,与会教师大呼过瘾。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1519/9d1481cf62d822d2.jpg)
26日上午进入专家评课与自由论坛阶段,分初高中两个会场。相关省市教研员对展示课进行点评,他们各抒己见,以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细致入微的课堂观察洞悉能力,对授课老师们的课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点评,帮助现场的老师们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解读所呈现的优秀课例,给老师们莫大启示。自由论坛上,与会老师发言踊跃,纷纷就“语言理解与建构”这一问题发表观点,老师教学中的疑惑与专家理论高度的指点的互动更将活动推向高潮。
本次论坛聚焦于语言理解与建构,拨开遮蔽的层层迷雾,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探索“构建视角中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而这些多元的可能在讨论、交流和思辨中被审视、权衡与选择,如一股凊冽的风,使得语文教学的天空清新明朗,使得语文人的心头纯净欢欣。
新昌县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收获盛大,要把本次研讨会上获得的激情、思考延展到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去,化为永恒的行为,让语文教学成为灵动审美且落地扎实的过程,让生命因语文而精彩,让语文因我而多一点光亮。(实中 叶若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