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年级以来,对作文教学抓的很紧,几乎每周都会训练两道作文,目的是想让掌握习作的基本结构,对习作的开头、结尾及习作的基本要素讲的细致入微,但是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要领,有几个孩子对习作几乎没兴趣,每次一到写作文便抓耳搔腮,一节课下来,别的孩子洋洋洒洒能写三四页,这些孩子不到一页,似乎苦于无米下锅,我也很苦恼,对于这些写作无灵感的孩子该怎么办?
每次遇难题,我都会翻开管老师的书来寻求良策,翻开《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有这样一段话:“作文”附带的信息是什么,是限制的、作业的、必须的、逼迫的、冰冷的、不自由的、无情趣的……原来写作文是那么让人不喜欢,怪不得学生觉得很苦恼。
都说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作文与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并非事事、处处、时时都有联系,管老师说,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是日记。日记附带的信息是:自由的、自我的、温暖的、心灵的、我想要的、自觉的、自愿的、生活的……
管老师的这些文字道出了作文与日记的本质区别。相比较而言,日记更乐于被学生接受,因为它没有太多限制,学生可以信马由缰,完全凭自己的内心感受,感受深,有话说,内容就会长些,感受浅,内容则短点儿,而作文多半会有字数要求,多则五六百字,少则三四百字,很多时候会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这样以来,若是这道作文学生无亲身经历或者在作文书中没有遇到过,便只能凭想象去“经历”,如描写传统节日中“包粽子”这样一件事,孩子可能并不会包粽子,但是作文是写端午节的习俗,包粽子这么重要的一个习俗一定绕不过,必须要写,那么不会包怎么办?(因为爸爸妈妈也不会)作文写到这里便卡壳了,积极一些的孩子会提前做准备,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一学,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写,作文困难户可就难了,因为不会便无米下锅了。若是以日记的形式来写,这个主题内容会丰富多彩的多,不会包粽子的孩子会把自己包时的糗事真实的写写,可能还会写写自己学不会的苦恼,学会的孩子会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等,可能还会写一些其他的故事,读这样的日记,感觉写作是心灵的,温暖的,自我的,带着生活的温度,心灵的温度。
管老师说,日记是发现,是“写作金矿”最好的载体。我在想,在平日的课堂上,是不是多创造点写日记的素材,加强“日记教学”,少点作文教学的指导?先从学生兴趣入手,先写起来再说,总比无米下锅要好,先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写什么),再向“小康水平”迈进。
下周准备改进作文教学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