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康康5岁上幼儿园中班,由于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康康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爷爷奶奶对康康非常溺爱,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是康康却经常在家里发脾气,哭闹,甚至会动手打爷爷奶奶,有次爸爸回家正好看见他打奶奶,爸爸气不过把康康按在床上暴打了一顿,告诉他再不准打奶奶,那次之后只要爸爸在,康康就小心翼翼规规矩矩的,但是在幼儿园里他经常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动手打人,老师只要看到他就忙着解释“他先打我的”或者“老师他不排队”,老师和家长都有点束手无策。
分析:案例中的康康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在家会打爷爷奶奶,在幼儿园也会动手打小朋友。从案例提供的信息来看,康康的攻击性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康康从小就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成长过程中,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缺位,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孩子内在需求不被满足造成的空洞,导致孩子情绪的不稳定。
爷爷奶奶的溺爱。隔代亲,加上康康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想给孩子补偿的心理,都会让爷爷奶奶带康康的时候缺少原则和边界。可以推测到,当康康对爷爷奶奶有暴力攻击行为的时候,爷爷奶奶开始会觉得是好玩,纵容甚至鼓励。当康康渐渐长大,攻击行为升级时,爷爷奶奶会无力又无奈。这会让康康更加无法感知到自己行为的边界。
爸爸的暴力示范。爸爸看到康康打奶奶,想要教育孩子。但他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以暴制暴。这种强制性教育方式,虽然让康康在爸爸的面前因为恐惧停止了攻击行为,但是却让康康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暴力是有效的。当他在幼儿园里遇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伴的时候,就会采用暴力攻击的方式。当力量更强的老师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为了避免惩罚,就马上找理由推卸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