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次在美术馆看青年画家画展,其中一幅画面的内容是画家用一种拼接的方式,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结合到一起非常壮观的一副大尺寸画。围观了很多人,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旁边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孩子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家长和说:你看这幅画里面墙是黄色的,上面的天是蓝色的。我当时有点诧异,怎么给这么大的孩子说墙是黄的,天是蓝的这种知识灌输,还在想这个事情的时候,旁边一个孩子问妈妈:妈妈,这个房子为什么是尖的,我们家的房子为什么不是这样?她妈妈说:因为盖房子的人故意的呀....听完这个我突然明白,我们周围很多人的美育修养的水平非常低,即便是有了想带孩子去美术馆接受熏陶的意识,也无法给孩子讲述太多有营养的东西。就拿这幅画来说,我如果带我的孩子去看,我会就此给孩子说一下建筑的简史,比如讲讲古希腊的科林斯柱式,中世纪时期的哥特教堂,中国古代的屋檐到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等等建筑的发展,再根据画面构思上的一些手法,引导孩子去思考画家为什么这么画等等内容,任意一个点的延申,都比告诉孩子“墙是黄色的天是蓝色的”要有价值的多。
审美是一个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做美育只能引导,不能定规则,所以首先明确每个人都有主观艺术审美思维,有的人就是喜欢山水画,有点人就是喜欢油画;有的人喜欢古典乐,有的人就是喜欢摇滚,这些无分高下,只是主观的艺术需求不同而已。
建立主观艺术审美思维,除了天生的审美需求不同这是不可更改的意外,我们还需要有一些先决条件:
一 对艺术发展史的了解
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才能理解当时的艺术为什么是那种发展方式。比如上面例子里说的为什么哥特风格的教堂是直插云天,如果结合当时中世纪的发展历史,宗教高于一切的权力统治,就可以理解高耸的屋顶是权力的象征,震慑力的存在;再比如摇滚乐的节奏一般都是比较快,没有古典乐的优美,也没有乡村小民谣的清新欢快,了解摇滚乐的发展史,从混沌的社会中产生的向往自由的音乐抒发形式,当然是快节奏,有释放感的存在。
二 对每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了解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自我情绪的表达,艺术家开心时候的创作和悲伤时候的创作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艺术性情的外在表现。其实总结起来,艺术家的情感抒发可大致归结以下几种:
对人性的怜悯与反思:这可能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天花板。比如毕加索的反战主题壁画《格尔尼卡》,再比如现代hip-pop,摇滚乐对于人性的思考,窦唯的《高等动物》黄家驹的《光辉岁月》。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形式,让观者产生对人性的思考共鸣。
对情感的向往或缅怀:抒发情感的艺术表达巅峰,我觉得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各种情感都可以浪漫的表达,忧国殇时可以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胸中有报国情怀时可以说: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送别友人时可以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自己的夫人可以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想别人的夫人又是这么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对社会的不满或歌颂:艺术家会放大自己的是社会责任感,创作作品来弘扬心中的善恶。比如乌托邦派的艺术家,通过画作,乐曲等描绘心中的美好生活;宗教画家描绘同样有人间欲望的神仙世界等等。
有了以上基础之后,我们可以开始了解更多的艺术类型,多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自己多感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不同人的不同解读方式,找到最贴切的主观契合点,那可能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