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从事战略咨询多年,结合自己多年战略咨询及产业研究的经验,自己对一份高质量的产业研究,和君的王明夫先生总结的十六字诀里“产业为本”,我深以为然,既然一家企业的战略做的好与不好,其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这个企业所处产业的理解。
OK,既然对产业的理解那么重要,那怎么才能产出一份高质量的产业研究报告呢?所以,我结合多年来的项目经验,将其整理成系列文章,分享出来。
所以本篇从需求开始说起,回到2个问题。
1、你知道你研究的是什么行业吗?——界定行业的意义
当别人给你一个任务或者需求,需要对某个行业做一个研究,那这里你首先就需要和对方明确,你要研究的行业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医疗健康、教育、娱乐传媒等比较常见也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行业名称,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兴起,可能也有人会说人工智能行业、大消费、大健康等,那对方认为应该涵盖的内容和你理解的这个词的边界是一样的吗?
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第一步就要和对方明确所要研究的这个领域的范围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并且达成一致;如果没有明确的客户需求,我们自己在研究一个领域的时候,就要首先对自己研究的领域范围自己做明确的界定。
OK,可能你要问,为什么要界定所研究的行业呢?有这么重要吗?

2、 行业研究的出发点和立场是什么?
从行业研究来看,其实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需求来做,在研究的侧重点上也会有所差别,举几个例子:
1)基于第三方独立研究的需求:从第三方的角度,一般要保证自身客观、独立的形象,所以在其对行业的研究报告中,一般都对行业发展情况客观性的分析和判断,即便根据研究情况总结观点和趋势时,也相对比较中立,但观点往往受分析师个人或团队的风格影响,一般来说,这类型的研究报告往往有助于前期快速的了解和扫描全行业,但也基于其免费的特性,往往这类研究报告的深度也一般。
2)基于券商立场的需求:券商,一般是卖方市场,所以大多数的券商报告,一般为推荐个股,往往不会是中立的性质,会带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所以对于券商的报告,可以看,可以挑一些质量比较好、逻辑性比较强的券商(不同券商风格会不一样)报告看看,比如我比较喜欢的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招商证券;
3)基于公司战略规划的需求:给一家公司做战略规划,那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知道这家公司的业务是啥,这家公司的产品、业务处在啥领域,然后对这些个领域进行研究,因为对一家公司做战略,其实就是要找到公司未来3-5年要做什么,不做什么,现有业务该如何发展,未来要发展到什么程度,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业务所在的领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是朝阳产业还是没落产业?是资源垄断性产业还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没落产业该如何逐步转型?朝阳产业如何快速跑马圈地?……这些所有的问题都要基于对他们所处的领域进行研究才能得到回答,因此,基于这样的需求,做研究时都要把这些问题带在心中,并且要在研究中体现出来,这是基于前期对产业研究的这些发现,所以才会为这家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战略提出思路。基于这种需求产生的研究报告,我们一般很难通过外部渠道找到,因为这会是整个战略规划项目的一部分,所以基于商业保密的需要,这部分材料很难获得。
4)基于品宣的研究需求:这一类型的需求,也基本上是定制类的,由甲方找到一家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知名度或影响力的研究机构,采用联合发布或者由乙方单独发布一份报告,在报告的内容上会根据甲方宣传的内容进行框架上的设计,一般这种报告质量上也会参差不齐,有的看上去就是信息材料的简单梳理和罗列,有的会有一定的分析和观点,但整体上还是以满足宣传的需求为主。
5)基于投资的研究需求:基于投资,那这个时候对项目所处的领域的研究除了大面的行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规模有多大、增速有多高、是不是刚性需求,这个细分领域是否格局已定、有没有很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如何,这个项目的财务和经营数据预测如何等等,基于投资的研究,由于关注投资回报情况,所以对项目的收益和成本等相关指标就会很敏感,会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投入及产出上。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我这些年工作经历总所碰到的需求,可能还会有基于其它需求产生的研究,但基于不同需求,虽然都是一份研究成果,但研究成果的内容和侧重点可谓大为不同,而一个新手分析师和资深分析师的区别就在于,资深分析师能灵活的根据需求以及行业的特点,来有针对性、有侧重的表达研究成果。
Mary@BJ
2020年6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