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一个话题 :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差别在哪里?”
反复思量,我认为这个话题本身就有问题。
1、世界上完全不读书的人很少,可能1%都不到。如果要拿99%的人去跟1%的比较,豪无意义。
2、没有时间和数量的限制,“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如何区分?
比如,很多人在上学时读了很多书,工作后很少读书,还算不算“读书的人”? 每年只读一本,算不算“读书的人”?
所以,话题改为“毕业后,多读书与少读书的人,差别在哪里?”更合理。
网络上有许多大V写的相关文章,某些观点是欠缺严谨性的。比如:
1、有人说,多读书,混得好。
先说现象:混得特别好的人,如比尔盖茨、巴菲特、马云以及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等等,大多喜欢读书。
接着论证:从功利的角度讲,多读书的人,能通过阅读锻炼思维、开阔视野、汲取知识,也就更容易成功。相反,少读书的人,较难成功。
得出结论:多读书,混得好。
先不说“混得好”、“成功”、“读书多与少”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这里简单拆解成功的两个要素:成功=外在机遇+内在能力。
书中有成体系、相对静态的知识,但书外也有碎片化、鲜活灵动的知识,不能简单地判断书中或书外的知识哪个更有价值。
读书确实能让我们获取情商知识、逆商知识、智商知识等等,提升自身内在能力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少读书的人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获取成功所需的知识、能力。
读书多与少,也不等价于知识消化和运用能力的高低。
2、有人说,多读书的人,更有气质。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首先,多读书的人,如果品行不端,那就是文化流氓、斯文败类,何来气质?
其次,少读书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画画、刺绣、舞蹈等艺术,去提升个人气质。
最后,气质是内在修养的外化,跟读书多少,有相关关系,但无必然关系。
3、有人说,少读书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
多读书,我们确实有机会发现更多他人总结的经验,从而指导实际。但只要留心生活,多与外界交流,同样能开阔视野。
即便看的书非常多,但如果因循守旧,不考虑现实情况而照搬书中的条条框框,那就是书呆子了。
很多时候,书呆子还比不上一个读书少的人呢。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并不是在鼓吹读书无用论。
毕竟,如果没有读那么多书,我就不会变得更好。
然而,我们可以承认多读书有不少好处,但不能就此粗暴认定,少读书就没办法获得这些好处。
毕竟,读书多少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影响结果的(成功、气质等等),不止一个因素。
毕竟,决定人与人差别的不是书,而是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能力。
你们认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