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要想写好自己的文章,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一个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阅读,才能言之有物。
我正式开始读书是在2013年。以前上学的时候,没有太多阅读的欲望。
一是因为课业压力,二是没有特别紧急的、需要读书才能完成的事情。至于语文老师布置推荐的那些初中生、高中生必读篇目更是看都不看。
读书需要一个契机,即给你自己一个阅读的充分理由。
家教严格的孩子,四五岁就被父母亲友逼迫着读书,然而这种懵懂的、被动吸收的阅读不是我所推崇的,它的确可以吸收许多知识,但往往拥有主动阅读欲望的阅读过程,更会让人快乐。
2013年前,我萌生了写小说的朦胧想法。于是在尚未动笔之前,决定去读书来填充个人知识体系,那时的读书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提升文笔。
2013至2014的两年内,我共阅读了111本小说。这些书籍里涉及专业内容知识的很少,大部分是已出版的文学作品和网络上较火的文学小说,这段时间的阅读,第一次让我对小说作品的行文与故事安排有了大致的轮廓。
同时,长久的阅读习惯渐渐开始形成。我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不爱看书,如果想看还是可以认真看下去的。
2015至2016年,两年内阅读了30多本书。
由于有了之前阅读的一点积淀,开始进入乱看书的阶段。科幻、投资、盗墓、推理悬疑、心理学、环保、婚恋等等各种各样的小说、科普类文学、工具书籍开始涌入我的书架里。
这个阶段我只知道需要好好看书输入,才能换来最后的输出。但是对于书籍类的选择过滤机制尚未形成,有些书籍质量不错,阅读之后收获很大。
而有些书籍粗制滥造,对于成长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不是当时有强迫症“打开一本书,不论好坏都要必须看完”,放在现在我估计是要弃书的。
2017年,一年阅读了42本书。
在坚持之前读书习惯的同时,第一次开始接触名著阅读。以前对于名著的印象是“高、大、厚”,这种印象导致的直接认知定式就是:我肯定看不懂,我看不了名著。
读完《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之后,对名著的恐惧感和神秘印象渐渐消解。
原来所谓名著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可怕,它本质也是一本书,一个有趣的故事,只是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更为深刻,对于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帮助更大。
至此,我凭借着“要写文”这个微不足道的理由,正式将阅读习惯培养完成。2017年底,我给自己订下阅读目标,每年读80本书,题材内容不作限制。
会有这样一个任务目标,也是同年观看俞敏洪的演讲受到了启发。当时觉得80本还是挺多的,觉得完不成,会有那种:也许明天每天什么也干不了,就只能看书了的想法。
2018年,阅读书籍80本。
这是我开始写文的第一年。阅读的书籍类型开始向写作题材方向倾斜,有专业书籍,有小说,还有其他的写作指导书等等。
看书的时间主要在饭前、饭中、饭后;公交车上、睡前、起床后半小时等。几乎都是零散时间,平均20-30分钟。
我知道有的人特别喜欢搞仪式感,尤其在阅读这种事上。一定要买好崭新的书,去最优雅的咖啡厅,用整个下午的美好时光来翻阅厚重的书籍。
这种方法显然适用于时间宽松的人。在看书这件事情上,我的目标很简单:为了学知识、为了提升自己、为了写文以及兴趣。
那个时候没有仪式感的概念。有纸质的看纸质的,有电子版的看电子版。不挑时间,不挑地点,不挑环境,不挑看书工具。
2019年,阅读书籍80本。
这一年大量提升了名誉阅读的比例。事实证明效果显著。写作文笔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名著的滋养,多读多写是捷径。
这一年完成了第二本小说。之前在聊天对话框里有人问我:飞飞你搞那么多,你啥时候写文啊,一天写两个小时那种吗?
老实说,我没有这样固定的时间。
感觉自己一直是在碎片时间里存活的人。写文或者阅读会发生在我乘车出行的时候,在KFC等餐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或者陪同家人在菜市场里乱逛的时候……
小芝麻捡多了,也可以铺一条路出来。
2020年,目前阅读书籍75本。
估计到今年年底也可以完成任务。年初的时候安排了考试,我一度以为可能今年的任务完成不了了,但是最后还算顺利。
今年阅读的侧重点在专业书籍,名著阅读并不多。但开始逐渐关注一些涉及房产、投资、教育、养生之类的书,也许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阅读领域也会发生变化。
读书,读的是一种感觉。
有人问读书的用处,我认为当书籍的精华内化成性格的一部分后,个人的能力和力量就会增加。
出来混的,手里别忘常执一柄利剑。这把剑能够帮你披荆斩棘,突围人生的困境。而挥剑的力量,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汲取。
再说读书要怎么坚持。
答:不用坚持。
找到阅读的契机并开始。坚持不是读书的唯一方法,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关注我的公众号:谈雅飞/Tanyafei12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