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勇//3.25春分五日//谢秋娘两首· 关中八大怪之帕帕头上戴

周勇//3.25春分五日//谢秋娘两首· 关中八大怪之帕帕头上戴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3-03-24 06:51 被阅读0次

      题记:昔日关中,物匮多灾,手帕尺余,头上顶戴。流金岁月,关中妇女,屋里屋外,此物最爱。既可拭汗,又可遮阳,阻挡灰尘,美丽开怀。夏收碾麦,满场麦芒,随风飞舞,外加尘土,侵袭张乖。男人汗流,透衣浃背,巾帼不让,紧跟步随。此刻帕帕,妙添风景,农妇妩媚,飘逸秀美。

谢秋娘两首·关中八怪之手帕头上戴

                        其一

      关中怪,花格帕包头。防晒防尘更防雨,地头田亩自专由,风景靓堪讴。

                      其二

      关中异,集市帕如旌,揩汗遮阳防秽土,秦川千里丽图生。头上靓风情。

关中八大怪之帕帕头上戴———

      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绕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过去没有洗澡设施,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有问题。洗头也不方便,怕头上生虱子,于是,男人们都剃光瓢(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就麻烦了,怕头弄脏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了。

      手绢,关中方言称为“帕帕”,本是擦汗、揩鼻涕及女儿家装羞弄娇的专用之物,但过去到了关中农村妇女手中,却成了重要的服饰品。作为关中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半边天”,在夏日麦浪滚滚的田野上,在初秋玉米泛绿的庄稼地里,在晚秋白絮朵朵的棉花丛中,到处都闪现着妇女们忙碌的身影。她们的头上都戴着一个一尺见方的手绢,其颜色或白或红,或绿或蓝,或青或紫,把大地点缀得万紫千红,格外妖娆。即使回到家中厨房,妇女们也头顶帕帕,取柴生火,擀面做饭,忙个不停。手绢在关中农村妇女的服饰穿戴中是如此的显眼夺目,以致于秦风中又添了一大怪,即“帕帕头上戴”。

      关中妇女以薄薄的手绢裹头多见于夏秋两季,手绢的质料皆是机制的细白布,长短一尺,形状四方,上印有花、虫、鱼、兽等图案或几何、植物等纹饰。其戴法是将手帕两角分别拢于双耳之后,使之前方齐额,尾端飘于脑后。到了寒冷的冬天,则换上二尺见方、质地较厚的头巾,其戴法是先将头巾对角折合成三角形,次将两角在脑后挽结,使之前方依然齐额,尾端则飘扬于后背,状同鹊尾,故被称为“喜鹊尾巴”。

      帕帕头上戴作为过去关中妇女常见的一种服饰文化亦不知源于何时,古语有云:“毛发体肤,受之父母”,这大概是为了保持头发光泽柔软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多见于头挽发髻的已婚青壮年妇女。至于那些未出嫁的姑娘虽有时也头顶手帕,但更多的是将满头秀发梳成一根大辫子,或伸展于胸前,或飘拂于后背,别是一种神韵。同时关中一带农村生计维艰,一般农家妇女更无珠玉之器装饰秀发,点缀首脑,而手帕由于其简单易制,价廉物美,朴素大方,因之也就成为妇女们头上主要的装饰品了。其次,对于经常下地劳动、入厨做饭的妇女来说,头上一顶手帕可以起到防晒、防风、防尘、保暖的作用,同时随时可以取下擦汗、揩鼻涕或包东西,可谓是一物多用,身兼数任。脏了取下来在渠水、河水或水盆中轻轻洗一洗,即可戴在头上继续使用,且夏天凉爽适风,顷刻即干。总之,帕帕头上戴的服饰文化,充分体现了关中农家妇女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

      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大搞文化统一,其色尚黑,黑色的服装便成了秦人最普遍的日常衣着。到如今秦亡虽已2000余年,但这一服饰文化仍在关中广大地区长期保存了下来。过去关中农村的大多数人口一般都衣着黑色的服装,色调单一,外观朴素。故有人说秦风在服饰文化上还有一怪,叫做“老鸹满地盖”,意思为关中人出门下地犹如黑乌鸦游动一般。即使一些农家妇女其服饰也以黑色为主,其质地过去都是土织土染黑粗布,后来又进化为黑色哔叽、化纤、丝绸或呢料。至于那些正值大好年华的青年妇女则有违“常规”,比较注意打扮自己,并互相攀比,其服饰讲究大红大绿,鲜艳动人,目前更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极大地动摇了关中其色尚黑的传统服饰文化结构,日益走向多样化和美观化。

            2023.03.2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3.25春分五日//谢秋娘两首· 关中八大怪之帕帕头上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yw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