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Career,中译为“生涯”,在中国人的概念中,除其本意外,它与“生计”、“志业”、“命运”等词所指陈之概念有些相通,但又不能全然画上句号。如果探讨这些常用名词的基本内涵,又都与“未来”有关。
古代中国人把“生涯”看成是“人生的极限”。中国文人从生活的体验中,又将"生涯“视为”生活“,或更具体地定义在”生活的方式“这一层次上。
生计,谋生之计也。传统社会将“生计”视为生存糊口的代名词,用以满足或维系最基本的需求。
志业,志,上士下心,士人之心,是为志。
古有四民:有士民、商民、农民、工民。士是受到高度尊敬的,其主要生活内容是学道或习武。儒史或仕是中国士人的生涯目标,这个目标自周朝以为是以通才为取向的,宋、明之后才见分化的趋势。在儒家的价值观里,君子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君子不器“,君子不能拘束于一技一艺。因此是中国士人的生涯观念是”反职业主义“的。
因此,”士人之心“,在儒家文化中”不仅无从事专精自然科学上一事一物之理想,并亦无对人文界专门探求其一种智识与专门从事某一种事业之理想。“这种通才取向的生涯观,是一种”具体又模糊“的生涯观:所谓”具体“是指士人可以在政府衙门中谋得一官半职,从此光宗耀祖,飞黄腾达;所谓“模糊”是指这个职位要求一个人必须是术德兼修、内圣外王的通才。
是故,生涯荣显之道,以前是科举,现在则是高考、留学考试或研究生考试等。
志业,这个中国人的生涯观来看,中国人的“士人之心”要能顺遂,其途径是狭窄的,其路是漫长的。
命运,充满了变量。有一类变量是客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外的,称为“物理环境”,如身世、性别、家业、时局等;另一类变量是主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内的,称为“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这两类变量决定了生涯的富贵或贫穷,其间的互动之学,中国人称之为“命学”。
中国人将生涯概念放在命盘的框架内检验,有两层含义:它是命定的,它也是可以自定的。命定,一半由“命宫”中所描述的个人天赋条件所决定,属“先天的运势”;另一半由其他诸宫所决定,属“后天的运势”。自定,是个人在命定的物理环境中,凭着主观的意志力,开创出适合于自我发挥的心理空间,也就是俗称的趋吉避凶之意。
总而言之,中国人的命运论至少蕴涵着两种和现代生涯心理学的观点相通的精神:其一,个人的“命”与大环境的“命”关系和谐会产生好“运”;生涯心理学亦强调个人特质与环境特质适配,会产生良好的生涯适应。其二,后天之命属“自定之命”,可以克服先天之命的“注定之命”;生涯心理学也认为生涯是可以主动塑造的,透过认知作用,个人是生涯的主导者是凝铸者。
核心转述:
中国人的生涯,除生涯本意外,与生计、志业、命运相通。是从通才开始,后开始分化。个人的命与环境的命和谐则产生好运。命由天生,运由己生。既有先天的注定,也有后天的自定。
个人体验:
这一段是难得的对中国人的生涯特色发展阐述得比较清楚的了。
古代人的生涯顶点,是当官,当官则要通过举荐或科举考试,途径狭窄路程漫长。对当时“农、工、商”阶层的百姓而言,从劳力阶级晋升到劳心阶级,必须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从六德、六行到六艺,真是想想就难啊。现在的高考虽然仍然难,和古代比起来还是容易一些了。这些根深蒂固的生涯发展背景,难怪现在想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难度重重啊。
行为指引:
了解中国文化下的生涯发展,用在生涯教育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