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就是父母“是”和“在”的能力。
“是”指父母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孩子的影响巨大。我也自己一直在身体力行的去做好孩子的榜样,用良好的生命状态引领孩子的成长。
“孩子,人生的路该怎么走,父母活给你看。”
“在”我最开始不太理解,现在慢慢理解了,并在生活中有觉察了。
比如今天上午小宝切开了一个西瓜,自制西瓜汁。当他做好端到我面前的时候,孩子说:妈妈,你看我自制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西瓜汁。
我当时却接一句:你小心一点,别撒地上了,西瓜汁甜,撒到地板上了会比较黏,不好清理。
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了我的“在却不在”,也就是人在心没在,孩子希望我看到的是他做的西瓜汁,而我关注的是地板。
意识到这点之后,我随机改变语言:天哪,你咋那么有创意呀?做出这么多纯天然无污染的西瓜汁,看着就可好喝。(我的进步之处是有觉察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只要能够觉察到问题,改变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吗?)
我觉得这样“在却不在”的例子太多了,不光是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说东自己心里在想着东西南北;陪伴爱人的时候,他在神采飞扬的讲着自己的事情,而我可能在想着我遇到的事情;与别人聊天的时候,别人可能陶醉的在讲a,而我却可能想的是b ,总是不能够做到全然的倾听,更谈不上共情。
甚至容易岔话题凸显自己,难道只有我重要吗?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而我需要觉查的是:在任何场合都想拥有对事情的掌控权。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谈自己想谈的事情就侃侃而谈,谈别人想谈的事情就想终止聊天。
当然任何一件事情都并不全是坏处,就像我不太喜欢听,但我喜欢讲。我觉得我更喜欢做主角,而不是一个好的听众或观众。
比如我喜欢演讲,喜欢主持,喜欢分享,喜欢在舞台上众人瞩目,喜欢聚光灯下手握话筒,喜欢全场人听我讲,就特别有成就感,特别沉浸其中。
虽然有些讲座是公益的,但我依然会认真准备,我会根据不同的听众讲适合他们听的东西,我不想浪费一分钟时间,我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我所拥有的知识普及给更多的人,能够帮到更多的人。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但是在讲课的路上,我却越来越发现自己有大爱之心,特别有分享的意识,我觉得帮助人不仅仅只给别人钱和物,给别人传播知识传播理念也是在助人,所以我会坚持付出,坚持分享,坚持大爱传播。我也相信,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长期做助人的事情,自己也一定会有福报的。
带着觉知生活,觉察到自己的不足随时改进;努力精进自己,每天都有收获和成长,一定会遇到越来越好的自己。
20230513叶雪白每日一省25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