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妈姓刘,祖籍是河北玉田刘现庄。他们老刘家大概算个大户,祖上还有人修过族谱。
妈这拨是八个人,她排行老三。但是她上面的两位已经作古,即我大姨和大舅。
近些年妈常说他们这一代人能离开老家,要感谢老爷爷。她说的老爷爷其实就是她的爷爷刘善锜。
这位老爷爷刚好在我出生那年就去世了,这可真是“擦肩而过”。
十几年前,妈突然想回刘现庄看看,她叫上了我四舅和小姨,在N多年和家乡人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回了趟老家。凭借她的记忆,还真见到了几位亲戚。
别梦依稀几十年了,妈说老屋虽破旧,却也还在。
这次返乡回来后,妈就多了心事儿。时不时地就惦记回去看看。
前些年,我陪她又回去过两次。
头一次她说要给村里的小学校献爱心。我就帮她买了一些书包文具带上了。
这下动静有点大,惊动了村委会领导、小学校校长一行人。又合影拍照又录像的,中午还设宴招待!
搞得有点儿尴尬。饭后同去的二舅坚持自付饭费,坚持的理由特强硬,搬出了“十八条“。
第二次再去就不敢声张了,悄咪咪进村,打枪的不要。探望了相对而言血缘较近的亲属。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了。”
妈常说,那些慈善家做公益应该首选教育。我想这和老爷爷当年书读得好不无关系。
铺垫的差不多了,该唠鸭梨山大的事儿了。
刘家有个微信群,群名叫“刘家大树下”,我们外戚自然也“混迹其中”。大树下聚集了不少刘姓子孙,其中不乏码字爱好者。
妈说,老爷爷既然在老刘家功不可没,这事儿得让后人知道。
妈是老刘家知道老爷爷事情最多的人,且曾经写过一些只言片语的简介,手写的。然后让我拍成图片发到“大树下“。引得后人们很感兴趣。
后来妈又靠着回忆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她希望有人来整理成章。
我给妈推荐了两位刘姓表姐妹。都是文采过人的。妈去联系了她俩,发现反应不够热情。
看着妈灰心的样子,我有些不落忍。经过理性分析,发现这两位姐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两个舅舅都已过世。我想这大概是她们不愿意回忆的根源吧。
可妈这事儿我得支持不是。
如今,大嫂还把妈平时写的、口述的那些往事儿记录且打印了出来,交给了我。这外戚的外戚都这么上心,我也不能不硬上了。
谁让我欠儿欠儿地说自己是数学老师里喜欢写作文的呢,挖了个大坑,直接把自己埋了,后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