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作者: 普雅也是花 | 来源:发表于2016-06-06 08:21 被阅读712次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不敢下笔,实在是读得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几年前附庸风雅,人家说好,就找来看,完全没有印象,重读有了些感觉,好惭愧,终究学识浅显,还是不懂。

    虽然如此,也要整理一些东西,胡适不是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第一章:万历皇帝。24岁的万历皇帝九岁登基,在张居正、冯保、慈圣太后三方的严格而规范的训练下,在通往皇帝亲政的路上健康茁壮地成长着。他不负众望,励精图治,英气勃发,有望在名相张居正的辅佐下,成为一代名君。他还遇到了一生的精神伴侣——郑妃,情场得意,战场顺利,美好伸手即得。晴天霹雳,名相忽然去世,推行的一条鞭法无法展开,冯保先被除掉,接着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倒张运动,在一桩又一桩的事实真相面前,万历心目中的高大、完美的张居正形象轰然倒塌,万历恼羞成怒,抄没家产,流放张子。万历的内心应该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有些心灰意冷。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申时行年少老成,深得儒家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以推太极的手法,推动庞大臃肿的大明帝国,缓缓地原地转圈而不至趔趄。其时,万历以宠爱郑妃之故,在太子问题上与百官意见相左,皇帝已经执意不想再次受大臣钳制,负气不搭理大臣们了,我猜张居正给万历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颇大,求不出。申阁老终于安邦无力,被迫辞职。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这是一个动词性题目,颇有意味,深表遗憾,或许叫做‘世间本无张居正‘’更有深意。如果没有张居正,万历的性格会更刚毅、更果断、更理智?张居正培养了万历的惰性、依赖性、柔软度,张居正之后,郑妃成为万历的精神之支柱,像答谢名相以国师一样,皇帝要报爱妃以太子,这都是招人恨的大事。立太子一事动摇了国之根基,万历在犹疑中,躲进深宫重重帷幕中,彷徨彳亍。如果国师健在,他该是有几个意思?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本章剖析两种风格各异的首辅都无力辅佐万历成唐宗宋祖,一冷一热,一进一退,一火一瘟,但是年轻的万历无论怎样努力,都找不到自己的坐标,本朝的条条框框,缚住了一颗年轻、崇尚自由、追求自我的心,这颗心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时代,于是乎他成了有生命的祭品,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是孔孟思想的怪胎,他于世无裨,文不能立德立言,塑一世之清平,武不能抗敌守边,赢满朝之敬仰。他高举道德的标杆,将浑浊的人间,再次搅个泥水滔滔,人心摇摇。这是一位高尚的恶人,纯粹的恶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恶人。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他的军事天赋,天下皆知,他高超的情商,游刃有余的高层穿梭技巧,才是他和戚家军出名天下的根本。可惜,覆巣之下,岂有完卵?张居正一倒,他必坠入凄凉。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不写朱熹和王阳明,虽然指出李贽的自相冲突,但我知道,作者是喜欢李贽的。这章梳理了中国哲学史对性善、性恶的认识,鄙人获益匪浅。孔子认为性有善和恶两种,孟子以善引导大家,朱熹将此归为天理,用一种机械的客观的形而上的方法,通过格物发现天理,王阳明的心学反求内心招致良知,最主要的是拿出行动,知行合一,但是又易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李贽在世人眼中无疑是这种叛逆的典型,他别妻抛族,剃发为僧,自由无碍,无善无恶,‘’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在世俗的生活里深深地恪行知行合一,以此践行精神展示一个儒家信徒忠诚的皈依。但他破坏性有余,建设性不足,从上到下,对他没有足够的信心,结局只能是入狱、自杀。

    黄仁宇先生学贯中西,经常横向比较,让人放眼全球,视野通透,纵向上他把明朝的文官制度、财政制度、军事状况,分析透彻。因为学力不够,读来非常吃力,为往昔的懒惰心生惭愧。

    好好读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cr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