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看到这个题目,我的脑海里就直接蹦出了作家朱自清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记得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就喜欢上了。觉得全篇不仅写到优美,而且似乎是在找寻问题答案时,一层层地去剥丝,去深究。让读者有了代入感,跟着作者一起思索,一起感叹人生太过匆匆。
这篇散文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多样化的形态来体现节奏美。比如在文章开头用一连串的排比,接着又用四个问句,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而第二段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以平静甚至可以说是秃废的语调将第一段的快节奏降了下来,转入一种自我心理的陈诉。第三段则延续第二段的抒写,继续细致的刻画作者所感受到的时光已逝。第四段则又回到第一段的节奏上,以留个问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虑,向人生发出一种追问。而文章结尾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样是问句,却显得忧伤、淡漠,像一片轻盈的叶子落在我们的心头,久久回味。正是这种“急-缓-急-缓”的变化,使全文有了灵动的生命。同时让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情绪和感受产生共鸣。
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段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种连贯的排比以它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浸润着人的心灵,产生深刻的节奏美感,简直是美妙极了。
【附原文】
匆匆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