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首先要区分笼统与具体,事实与价值判断。过去读书所得都易是笼统或知识点以及价值判断多,学术研究读书方法就是要做事实梳理,先不做价值判断。要按主题清理收集归类。以前是归纳段落大意,现在是打破章节段落,把相同主题材料收集归类。
没明白学术研究读书方法,论文选题就易大
我还没细看县城那个文章。想象举例,牛不牛是笼统价值判断,不如把文章中涉及几个主题的材料汇归,如人际交往方式,整理一起
读书要有计划,有繁有简,有主有次,有深有浅,有急有缓。就是要在泛览广博及精读深思上下功夫,方法也不断在这两方面了解推进。
各学科治学方法及解释范式多了解。这种直接讲方法论的书更容易推进学术感觉。没有方法积累看一手材料和综合成果不一定能看出什么。不了解学术史不易判断出价值。
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以及其他讲各学科方法论的书好好多看几遍。
每个学科一本概论一个方法论加上一些经典著作,差不多就能了解到这个学科整体及大问题好问题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钱穆的国史大纲,这几本都好。前几天买了一本日本人写的中国哲学小史,还没看,应该也能不错。日本人做学问扎实。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硕博求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出成果,不像我现在读书可散漫。所以在校一是要尽量集中一个学科,有限度了解些必要的通识与学术规矩,否则犯忌而不知,二是要在这个学科内也要泛与精,读书,收集材料,思考提问,学术史研究综述等几方面并行推进。来不及先通后专,时间不够用的。
在职比全职脱产首先就差在时间上就少很多。脱产已不够时间,若在职学到与脱产一样,得多拼命?
不能只看到精与泛,这个是读书,读书是治学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还要注意所说其他。那是论文的全部要求。选题,收集材料,写提纲,论证方法,形式规范等,这些功夫都是交错进行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时间的。
硕博三年,其实一年半开题前就得准备好,否则不会出好成果。而一年半时间还要应付功课考试。结合得好毕竟是少数。
想想就很紧迫了。
你和那个朋友还有我直接告诉经验和方法,尚且不易进入状态,学校老师带学生都是放羊,靠自己悟,身处庐山如何能易识真面目?
要有效率,不能一本书看半年
有效率需要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之前聊的这些就是方法。
要学会尝试新方法。
小初,高中,本科,硕博,在中国这四个阶段方法都不同。
每一本书的读法也要尝试改进。先泛览全书,从目录序跋看,再细读。
闲情的靠熏陶不断,学术研究的著作要集中深思。
整个学业要综合推进。读书也是。不能只偏重一二方面,要全部共同推进。否则仍没效率。一竿子到底,说的就是广度多方面,每一方面深到底,要同时具足。当然这是目标,有个努力过程,但要明确知道,操作上也要尽量顾全。
同时关照中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螺旋往复交错进步。
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分主题,能深,能把握多个主题,能广。这样读过的书就了解得深些。基于兴趣与阅读,构建知识树,才不会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