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品茗论道

品茗论道

作者: 罗汉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3:39 被阅读13次

    茶是一种常绿灌木,叶子长椭圆形,花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经过加工之后就是茶叶。茶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从“茶”的字体结构来看,民间有“人在草木间,岂能不喝茶”的趣解。

    关于茶的起源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的。

    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就是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其貌不扬却才高八斗的陆羽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他将“荼”字减掉一画而写成“茶”字,咬文嚼字的后人因此而认为茶起源于唐代。

    但是,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陆羽在其专著中却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定论。只不过,“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尝到的是古书上说的一种貌似茶叶、名叫“荼靡”的植物而已。

    茶叶的发现和饮茶的习惯最早出现在中国,这是举世公认的。

    但具体产于赤县神州的何处,又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当前大致有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说和江浙说等五种说法。从茶叶生长的地域,人工栽培茶树技术、古时茶马古道等综合因素来看,我比较认同四川和云南是中国茶之故乡的说法。

    四川是茶叶的主产区,茶叶的种类繁多。其中,蒙顶山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约公元前200年,西汉时期的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

    至于饮茶的起因,共有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和同步说等四种说法。

    古人祭祀活动一般都是使用“牺牲”即猪牛羊等祭祀品,若使用小草或树叶等植物则视为“大不敬”,祭品说是不成立的。陆羽在《茶经》中有“(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的相关表述,说明茶叶确实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人茹草饮水,食物说倒也沾边。我曾多次去蒙顶山上喝春茶,而且还吃到了茶叶尖炒鸡蛋的名菜。所谓同步说是指“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此说似乎能够自圆其说,但却羌无故实。

    我以为,在饮茶起因中还应该有饮品说。其实,茶叶就是与咖啡和可可齐名且饮者甚众的中国式饮品。

    茶艺是一种文化,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与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唐代最为盛行。茶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尽管有林林总总的定义,而我特别赞成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要钩玄的定义:“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简言之,即是饮茶悟道之意。

    人生如棋输输赢赢,世事似茶浓浓淡淡。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近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在其《吾土吾名》一书中说:“饮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人竟达到了迷信茶的地步。”可以说,日本人就是世界上将茶道发展到“迷信”程度的光辉典范。公元800年,日本僧侣在中国学习禅宗归国时将茶籽带回日本开始学习种茶。至16世纪,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提出了“吃一碗茶”之说,确立了仅限于贵族武士、僧侣等上流阶层享用的日本茶道,提出了“和清敬寂”的茶道精神。“和”即和平,人和;“敬”即对长者和自然的尊敬,对朋友和晚辈的尊重;“清”即洁静和幽静,心平气和;“寂”即茶道的最高境界,即闲寂和幽雅,同时也指通过知己去欲,凝神沉思之后达到的心满意足的幽闲境界。禅茶一味,各不相同,直到明治维新以后,茶道才逐渐普及到民众并发展至今。

    虽然时下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但是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依然是少不了的。茶叶行业紧随人们饮食观念的逐渐更新而不断地嬗变,以花为茶如野菊花、腊梅花、玫瑰花等的替代品让人眼花缭乱;茶叶与药物相结合的药物茶、保健茶、养身茶等集合品花样繁多;新生代茶饮料如×奶茶、×冰茶、×绿茶等新产品层出不穷。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来味更圆。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对于喝茶之事,我向来持可有可无、茶水白水两宜的平和态度,如果真要喝茶尤以喝淡茶和喝温茶为我之至爱。鲁迅先生嗜茶如命的胞弟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我觉得,喝茶最好的地方还是老式茶馆,就是茶馆门前有对联,茶馆里面可以听评书或有曲艺表演那样子的茶馆。遗憾的是,现在这样的茶馆是越来越少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茗论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ef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