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知乎《请问从事公益领域,继续使用奢侈品是否合适?》
作者 陈一拾
题主,是时候给你的朋友们科普下公益行业了。
如果他们还不理解,那就该考虑换朋友了。
讲真,作为一名具有5年以上志愿服务经历、2年左右全职工作经历的前公益狗,我只想把白眼翻到后脑勺,diss一句: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你议论我的生活干嘛?
公益工作并不如外行人想象中的“高尚”。我这里指的不是,有些公益人或公益机构,会有违反道德的情况出现。也不是否认,公益人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选择活多钱少多工种的公益机构,这种选择其实很非主流、很特别。
我想说的是,看待公益工作要有平常心,也不应该强迫公益行业从业者去符合社会大众关于高尚的想象。它与普通的工作无异,它也是利己的,也是一种谋生手段。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公益行业肯定是无私奉献,公益人肯定是非常忘我的利他主义者,但这种理解其实会比较狭隘。其实要理解这一点,还得看看,“公益的本质是什么”。诚然,这是我个人认为,一个至今为止国内公益圈都没有形成共识的议题,但最起码,有些事实是显而易见的。
- 从事公益,也只是普通平常的工作。
传统上我们说的公益,无非是捐钱捐物献爱心,无论是从有效性,还是持续性,都是令人存疑的。
但其实无论是古代中国的民间团体,还是现代西方的NGO理念,公益本身,有着多元化的实现方式,比如以产生社会效益为目标,而不是商业利润至上的社会企业,本身也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事一些与其它商业实体无异的经济活动。
最关键的是,不是说做公益就得牺牲个人利益(比如散尽家财),不是说做公益就得牺牲个人生活(必须全情投入,舍弃一切生活)。
公益人要谋生,公益机构也要生存的呀。公益工作也是普通工作的一种,它是谋生手段,也要求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选择公益工作的时候,公益人也会和选择其它领域的工作一样,会有出于利己动机的考量,比如是否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感——比如“造福其他人,并产生更多社会效益”这个事实本身;比如是否能够谋生,让自己体面地生存、生活下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说公益本身也和普通工作无异,而且,从事公益并不等于没有生活。
那么,当普通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费)时,身为普通人的公益人为什么不可以?更何况,带logo的包包、iPhone这些,也不一定算是奢侈品吧。另外,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时,也没有人去关注从业者私生活,怎么消费,为什么换做了公益行业从业者,就会有这种“双重标准”?
2.普通人对公益的了解实在太少。
真的不是玻璃心。哪怕题主说的,那些话只是玩笑而已。
换位思考,如果是从事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或者当公务员,如果整天被问“你们发工资的钱从哪来的”“你为什么想不开做这行“,你们烦不烦?
诚然,上述行业的从业者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职业或者说工作领域很主流,大家也都很清楚基本的运作包括资金来源、从业者工资情况等等,而面对公益从业者和公益机构的此类质询,主要是出于不够了解。
顺便在这里补充一句国内公益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
- 资助型基金会,将筹集到的资金资助其它组织来运作公益项目
- 政府购买服务,比如一些社区服务中心等等。
- 捐赠人,比如来自普通个体的单笔捐赠或者定期捐赠。
—— 换句话说,,公益领域同样有着自己的一套运作方式,同样也有自己的规范、标准。所以其实,从业者自己的生活怎么样,应该是与募资这种职业行为无关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
1)公益人也是普通人,工作和生活是应当分开,不应该因为某个人从事某项职业,就道德绑架Ta的个人生活。这点上面说过了,要点不嫌重复。
2)募资这种行为,本来就是动员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意思,而不是让公益人自己投入自己的钱,节衣缩食自我消耗。募资是一种保证项目运作下去、机构生存下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应该偏离公众参与的本质。这点与上面说的“做公益不是要散尽家财“呼应。
3.不应该对公益人有高于他人的道德标准
和其它领域一样,公益行业也受到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也有本行业专门的从业规范。除此之外,我们不应该对公益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要求,包括道德要求。
广泛使用的道德要求,比如平等、公义、尊重别人等等,以及对违反道德者的制裁标准,其实对公益行业从业者已经够用。就别再去绑架公益人的个人生活了好伐?
总结陈词:
- 公益,其实只是若干种职业领域的一种,而已。
2. 拒绝道德绑架,人人有责。尤其是双重标准
3.工作不应该成为评判他人私生活的理由。非常反感这种行为,哪怕是玩笑。
当我们用平常心看待公益行业,发现它也不是千千万万普通工作的一种,不再对公益人进行高于平常人的道德要求,并且,了解到公益同样是需要靠职业素养、专业精神和标准规范的领域,而不是靠朴素的争议和道德来运作,才能让公益人才能体面有尊严,并且心无旁骛从事这项为社会公众谋福利的事业吧。
这也是,我离开这个行业后,唯一的一个小心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