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要是弟弟哭了,有时候妃妃姐也会跟着一起哭。细心的父母,只要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孩子共情能力从小就展现了,小小孩就会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
昨天,妃妃和两个表妹一起在玩面团,看到表妹哭了,我就急忙去拿纸巾给表妹擦眼泪。
接着对妃妃说:“表妹她妈妈说她了,她大哭了,怎么办?”
妃妃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到表妹面前:“这个给你吧,等一下我妈妈再给我买一个”。
看到别的小孩哭,也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示孩子已能清楚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有时候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也会跟着哭起来。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时候,透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延续这种共情的天性,孩子将可能成长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1912/cf0623801536f9e2.jpeg)
当我们提到培养孩子的情商,或者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时,一定会提到“共情”这个概念,共情是心理学上一个专业的名词。
共情(Empathy)又被称为“同理心”,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具体来说,一个有共情能力的孩子,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而能够根据这些信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当朋友的小宠物死了,他能够识别到朋友处在伤心难过的状态,会给予朋友安慰。
比如不会太过自我中心,会轮流着和同伴一起玩玩具,因为知道霸占着东西自己玩,会让别人不舒服。
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甚至思考得比别人更深入的能力。
比如你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文章,觉得讲出来一些你特别想,讲但是讲不出来的东西,那个作者其实就很有共情能力。
共情就是,把我当成你。
讲一个小故事:
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男孩看到此情,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
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到:“ 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 ——这是一个关于「共情」的经典故事。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发挥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共情”天性呢?
1、让孩子练习“关注他人”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从孝敬父母长辈做起。
妃妃早上起床后,首先是向家庭成员问候“早上好”,有时候她忘记了我也会提醒。吃水果的时候,好的东西让她先给长辈分享,从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孝心和善良,多想一下别人,不会太自我以为中心。
前天吃完早餐,我就邀妃妃去隔壁妹妹家玩。因为前几天自己做了包子,她就说:“妈妈,我给妹妹拿一个包子吧”。
我说,好啊,就给她取了一个袋子,给她自己拿来打包。
打开锅,发现只剩下三个包子了,她说:“爷爷一个,奶奶一个,那我就拿这个给妹妹吧。”
到了妹妹家,妹妹正和两个小朋友在玩。我提醒她,你只给妹妹带了一个包子,还有别的小朋友,怎么办呢?
妃妃招呼这些小朋友过来,把一个包子掰成了四份,分给了每个小朋友一点,大家都开心的吃起来,边吃边玩。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1912/a3ec8db296e95936.jpg)
坐在旁边的我,看着她的在招呼,笑而不语。
如果你引导你的孩子留心关注他人,成为一个“共情”的人,那么你不仅在为她的成就铺路,你也在为她周围的孩子们铺路。
2、养植物,培养耐心
可以在家里养一些植物,让孩子在照料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一盆植物能够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只要用心对待植物,就能收获到开花的喜悦。
在孩子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的时期,利用他们的好奇心,驱动他们经常关照和呵护植物。
植物的选择上,最好选喜欢阳光和潮湿的植物。孩子一天真的会很忍不住给花浇水,耐旱的可能被活活的淹死。别选仙人掌和多肉这种懒人植物,这种不用太精心打理的植物,一个月不浇水无所谓的,孩子对待就这事就不上心,就达不到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1912/e82e4c409f914b3d.jpeg)
向日葵是非常适合的植物,网上可以买到矮小盆栽型向日葵的种子。把这些买来的小瓜子排列在湿纸巾上,放在阴凉处一两天就会发芽。
向日葵只需30到45天就能开花。周期短,除了浇水外不需要特殊养护,活下来,开着花,见证着生命无声无息的力量。
孩子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体会到“责任心”的好处,“耐心”等待也会变成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从种子破土,发芽,开花,孩子能够更有“共情”地感受一颗生命的成长。
3、引导孩子去探索
当从其他人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绘本或电视中听到的故事,可以作为孩子练习探索的好机会。
每个人物角色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相信什么,想要什么或是有什么感觉?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父母可以给孩子多提供一些优秀的绘本,在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也可以问问孩子:
“书上的主人公经历这件事情,你觉得它是怎么想的?它有什么感觉?
“如果是你心爱的东西坏了,怎么样能让你好受一些?”
培养“共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在社交环境里一次次实践来提高情感觉察力,需要父母在交流和互动中多细心解读孩子内心。
个人公众号:儿女时光机
分享个人读书成长,养育儿女的点滴,欢迎关注,鼓励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