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三次政治事件中的人和事

10、三次政治事件中的人和事

作者: 亚宁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07:18 被阅读0次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期间,中国的政治事件是层不出不穷,大到举国上下,倾国倾城的事。如打倒刘少奇;批判反击右倾翻案风;毛主席、周恩来的去世;华国锋立国;打倒四人帮等等不一而足。小到一个单位,鸡零狗碎的一件小事就可能挂到政治的钩子上去。如当年有一个年轻人,因为把毛主席万岁错写在了猪食槽上,结果就在当地载入了政治事件的分类册里,差点把小命丢掉。还有“一打三反”中,在兵团中卓有成效地发现了一些“反革命”,哪一个人被揪出来,在连队里都上升到了政治大事件的高度。这些事件在当年的下乡知青中,都或多或少地留着无数的记忆,有的也许还有着切肤之痛。对这些我们不作推敲叙说了,只从三件大的政治事件说开。一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在当时兵团和插队知青中的影响。二是林彪叛国摔死在温都尔罕后发生的大震动;三是发生在河套兵团知青中的“王亚卓”事件给人们留下的深思与感动。

珍宝岛事件不过是中苏在地缘上的一次罅隙性的冲突,对内地可能影响不大,在当时的北部边陲内蒙古,却激起了一段风雨如磐的紧张日子。这次冲突过去不久,在十月份的时候,当时的林副统帅向全军发布了准备打仗的命令,进而整个内蒙古建设兵团实行全面的军管。打仗就得备战,备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时间战备工作和战备教育全面铺开。兵团里先是大摆敌情,充分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华罪行,大讲敌人是纸老虎的本质,大讲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其次做好一切战斗准备,所有人员不许外出,随时随地准备迎战。再次是提高警惕,防止敌人突然袭击。防空、防毒、防空降、防原子,大挖特挖防空洞。一时间“敌情”四起,巡逻的战士错把毛驴当成了特务。流星划过,站岗的战士当成了敌人的信号弹。最令人惊心的是半夜里的紧急集合,搜索空降的敌特,跑了十几里路,最后对着树林子里的一堆大便,分析出十万个为什么。那真是风声鹤戾,草木皆兵。

在备战中,各师遵照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大力推广“地道战”的经验,在各个连队的驻地上大挖特挖地道。二师十三团是个战备团,其中的八连是武装部队连。团里的各个连队的各个宿舍之间,全部用地道连通了,并且一直挖到了山里。有一个战士回忆当时的情景:“由于营房离山很近,没挖多深就遇到了沙石。战友们用镐头刨,用撬棍撬,用手抠。地道里又矮又潮,挖地道的姿势是各种各样,有的干脆光着脊梁,穿着大裤头大干特干,沙土和汗水粘在一起,人都变成了泥人。要说不累那是假的,但大家谁也不埋怨什么,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几口玉米面发糕,困了用凉水冲一冲头,从黄昏时分进来,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了,才由下一班的人接力过去。那段时间,白天和黑夜给人的感觉完全颠倒过来了。”地道也给战士们增添了幽默,见面就来一句“我家的地道和他们挖通了。”这是《地道战》中老地主和日军说的话。地道最终没派上什么用场,反而成了老鼠大肆“游击”的好通道。

仗最后也没打起来,发布命令的林副统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叛国逃到温都尔汗摔死了。消息封锁了好长时间才被透露出来。上级传达文件的时候,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耳朵。有个女知青当场疯了,她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她的精神天空垮下来。一个叫做张永江的知青回忆说:“林彪事件爆发时,我放声大哭,感到天空一片黑暗。我不是为那个曾经光芒万丈的副统帅悲痛,而是为自己心灵被玷污而绝望。还有什么比最神圣的信仰被欺骗更痛苦的事情呢?”另一个叫蓝国庆的知青,在日记里困惑地写到:“既然林彪可以卖国投敌,那么我们还能相信谁呢?从前我们打倒的那些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代表:刘少奇、邓小平、陶铸、彭德怀、贺龙等等,他们是真正的敌人吗?”女知青荀晓红说:“那一刻起,我竟有种新生的感觉,像脱胎换骨,也像大梦初醒。我对自己说,林彪死了,文化大革命该结束了,我们知青也该回家了。我下定决心回家,越早越好……”

林彪死讯未发布之前,中央下发了紧急指示,再一次把人们拉近了战争的边沿,每天除了生产,就是军事训练,不时的紧急集合,让知青们睡觉都不敢摊开被子,一听哨响,穿上衣服提上背包就往外跑。最让人筋疲力尽的还数全师上下的野营拉练,时间三天至十天不等,行程少则50公里,多则450公里。拉练要求战士们做到“会行军,会做饭,会休息,会放哨。”几千号人马跑步在大风沙和冰雪盖地的野外,负重行军,时速不降反升,许多战士脚上打满了血泡。极限的痛苦与劳累,被“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保卫毛主席,战备野营练红心;为了埋葬帝、修、反,骨碎筋断永向前;为了解放全人类,苦练一双铁脚板。”“一路风雪一路歌,嘹亮歌声震山河,兵团战士骨头硬,苦练硬功保边防”的口号声淹没的无声无息。

当时的安排,已经计划好了敌军突然袭击,各师团如何战斗和转移。进一步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被占领后,兵团如何进入游击战,扰乱敌人,拖住敌人都做了精密计划。为此,各武装连队枪支都发到了个人手中,子弹、手榴弹也分别保管起来。十八团的高射炮都进入了阵地,就连后方转移的车辆和路线都安排好了。兵团战士的战斗热情被调动起来,二师十二团六连的全体指战员都写了求战书,并递交了十几封血书。十一、十七、十九团的武装连还参加了公庙子机场反空降实战演习。十六团的组织机关和八个连队,以战术演习为背景,全副武装强行军48里,进行抢运糜子和水利会战,挖掘了7万平米土方的防坦克壕,抢运了180亩地的糜子。而当时的兵团农场也不例外,据乌拉特前旗本地知青李喜武说:“我被分配到机修队干上了又脏又累的铸工,局势紧张起来后,知青们中间传说农场为保险要迁至黄河以南。果然,一天早上,我起床一看,偌大的一个农场,上千户人家,一夜之间搬得精光,只剩下公安干警和家属……。”

地方的知青在这一段时间也不闲着,与当地的民兵队伍结合在一起,在村落和村落之间进行巡逻、放哨、抓特务、监视有“身份”的坏分子。公社在进行武装训练,知青就占了不小的比例,身份特殊的,背景复杂的自然又受了不少的委屈。真枪实弹的训练,真有全民皆兵的味道。有些村子里,人们是身上背着枪到地里参加劳动。武器自然不会多,几个人能轮到一杆枪算是幸运的了。当时留下好多有意思的笑话,其中有一个说有个领导讲话断句上出了问题,给人们说:“下面,咱们发枪了,一人一杆。”底下的知青和民兵听了,高兴的欢呼起来。领导摆了摆手,接上前面的话说:“那是不可能的。”场上顿时一片唉声。领导又说:“两人一杆。”人们听了,心想也可以了,结果被领导的后话“那也是不可能的”给断送了。笑归笑,普天之下的“加强战备,保卫祖国”还是让人至今难以忘怀那段岁月的紧张与活泼。

“王亚卓”事件,则是1973年末,《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并加了编者按语进行了赞扬。此后,各地报刊、电台、电视台广为宣传,把一个年仅12岁的小学生黄帅,树成了“全国反潮流典型”。全国上下掀起了批“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反右倾回潮”的浪潮。这股浪潮使刚刚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教育领域更加混乱,大帽子大棒到处飞舞,广大教师人人自危,连建设兵团办的正规学校也不得安宁。校园里一片狼籍不说,大字报糊满了门窗,教室成了学生娃娃们打架闹事的阵地。老师无尊严,公物无保障,教学基本上停了下来。这一现象令当时在兵团的三个年轻的知识青年,在一次聚会中,经过一通商量后,决定“给黄帅写信训训她,替老师说说话,老师太受压了。”信随后由三人中的邢卓执笔,采用了“王亚卓”的署名,直接寄给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

制造这次轰动国内外大事件的三个人,分别叫王文尧、恩亚立、邢卓,都是驻在巴彦淖尔这片土地上的二师十九团的知青。王文尧生于1949年,原天津16中高中学生,1969年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任十九团九连文书;1970年入党,调到十九团政治处任报导员;1972年提干,任团政治处宣传干事,曾被评为团、师和兵团积代会代表,多次被评为优秀报导员。恩亚立生于1951年,原北京二中初中学生,1969年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为十九团十连战士,后被任命为上士给养员;1970年调到坝头中心小学任教员;1971年加入共青团;1972年调任政治处放映员。工作踏实,有吃苦精神。邢卓,生于1952年,原保定十一中初中学生,1969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1年加入共青团,后调到十九团政治处任报导员。曾被评为巴彦淖尔盟、兵团、内蒙古日报社优秀报道员,受到过当地各大报社的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王亚卓”是三个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

他们的信寄出之后,各人便继续忙碌自己手中的工作,约过了十几天时间,黄帅的回信到了,内容是说来信收到,看了是有收益的。提的意见、批评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容认真考虑。同时信中还提出几个问题,要求“王亚卓”同志谈谈看法。分别为“你对当前教育革命的形势有哪些看法?”“在你看来怎样才是真正的潮流?”“哪些表现才能算是师道尊严?”“学道尊严指的是啥意思?”这样的书信往来,无论当事者,还是十九团的领导干部,谁也没有太在意。2月8日晚上12点左右,《人民日报》社政治部打电话到团里询问“王亚卓”的情况。团政治处秘书告知了对方真实情况,尤其强调了三人的表现不错。此时,除了邢卓在团部上班外,其他两人都回去探家了。得了这个摸不清来意的消息,邢卓也没做多想,又给黄帅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

1974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在“为教育革命大好形势拍手叫好”的通栏标题下,发表了《黄帅的一封公开信——复内蒙古生产建设部队十九团政治处王亚卓同志》,并加了“编者按语”。在信中,这个令人怀疑年龄的小学生,极尽断章取意之能事,把一封合情合理的交流信,送上了批判台,并祭起了一顶“看不惯赞扬毛泽东思想哺育下一代新人茁壮成长的反潮流革命精神”的大帽子,将整个事件上升到了“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的高度。公开信的发表,让三个人大吃一惊,兵团的动作也很快,迅速召回了回家的另两个人,组织了工作组进驻十九团,召开了两千多人的大会,批判王亚卓的错误。很快写出了三份报告,分别为《关于对王亚卓错误思想检查认识的报告》;《关于二师十九团政治处“王亚卓”写信攻击革命小将黄帅问题的报告》;《关于对王亚卓同志严重错误的检查报告》。一时间,对于三个人来说,用天塌地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当事人邢卓回忆说:“我从团广播员口中得知‘公开信’发表的消息,还以为是广播员开玩笑。”“等王、恩归队,我们三人被工作组分别监管,互相不能晤面,责令交待问题。”“工作组查问信的内容,三人分别凭记忆追述,多有出入,日久不能落实。工作组对三人之外还有什么人参与、指使,颇感兴趣,反复查问,未得满意结果。”“大大小小的批判会,间或以踢打‘帮助’我们提高认识。”“全国有大量写给‘王亚卓’的信。其中很多是对我们‘反动’、‘错误’思想进行批判、批评、教育的,也有不少对我们表示同情支持。”“四月中旬,组织作出了处理决定:给王文尧党内警告处分,恩亚立团内警告处分,给我团内严重警告处分,分别送一、三、四连接受监督改造。”“改造期间,我们饱受欺凌磨难,看尽各种脸色,也始终受到正直真诚的人们的关照。”

对三人处理,在当时四人帮亲自插手的政治背景下,实在算是够关照的了。这归功于他们的举动,得到了包括大多数领导同志在内的多数人的暗中支持或同情,正是这些人给了他们帮助和蔽护,把性质转移到思想和世界观问题上,使事件影响在慢慢的淡化中消失掉了原初的“煞气”。这里面有一个时间上的因素在起着重要作用,那就是当时已经开始传言,兵团要交给地方管理了,这个事关人人的大事,在知青和领导中间被言论着,从而分离了人们的注意力。另一个因素,便是毛主席的去世,四人帮的倒台很快的到来,使这件喧噪一时的政治事件,最后不了了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1977年正式为“王亚卓”事件平了反。此时的邢卓已经办理“困退”回了保定,恩亚立返回了北京,王文尧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于次年进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也分配到了北京工作。

附录“王亚卓”和黄帅互写的两封信,供读者诸君参考和玩味。

黄帅:

请认真想一想吧,黄帅!

看了你登在报纸上的信及日记,我想了许多问题,归结一点,对你的反潮流精神实在不敢恭维,你的信及日记所反映的问题,未免迫人太甚。

教师和学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敌人,而学生就能把教师当敌人吗?我不是说你给教师提意见,就是把教师当敌人了,而是你提意见的态度大错特错了。必须明白,教师也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们有缺点错误,我们是以满腔热情给予帮助,还是以敌视的情绪加以批判,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当然,我们不应该强调提意见人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我们何不也检查检查自己呢?

如果我是你,检查一下自己的日记,就会发现绝不是个别用词不当损害了教师的尊严,而是会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很欠诚意。师生关系紧张了,并非什么“师道尊严”在作祟。试想,如果别人也以你对待老师的方式,写几篇东西在纸上,用上“对不起”、“骂”、“夺”、“拍桌”、“瞪眼晴”之类不恭之词来对付你,你将会怎么想呢?

这里再一次申明,老师对你的压制是不对的,然而你的行动也同样是不对的。矛盾产生了,解决的方法应从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著作里去找。你们之间的争执不属于原则问题,只要有一个高姿态便可解决。从这方面说,和老师谈谈心,把对他的意见摆一摆,心平气和,他想必不会认死理的。“师道尊严”不对,“学道尊严”也不对!

现在的许多学校里,学生动辄就贴大字报,谓之“反潮流”,其实这才是一股很不好的潮流。教师是我们的革命同志,只有在思想上、政治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是革旧教育制度的命。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岂不坏了大事?这样下去,老师还能说话,还能负责么?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为教师们想一想吧,他们多少年如一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革命后代努力地工作着……,他们多么希望同学们满腔热忱地协助他们搞好工作啊!他们欢迎的是“诚心者”,不是“造反派”,不是师长式的学生。

继你之后,广州又出现了辛若愚,说出的话更没道理。对教师一点缺点错误,也要捅到报纸上去,这合适吗?……

要和你说的话很多,强收住笔。我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教育上的事懂得很少,只是出于对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的关心,说几句话,想到哪就写到哪儿,如有不对之处,请你批评指正。

以后有空,还想再与你讨论。

祝学习好!

内蒙古生产建设部队十九团政治处

王亚卓

1974年1月14日

王亚卓同志:来信收到,你的信对我是有教益的。你对我提的意见、批评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正在认真考虑。

你对当前教育革命的形势有哪些看法?在你看怎样才是真正的反潮流?哪些表现才能算“师道尊严”?“学道尊严”指的是啥意思?总之,我希望你进一步谈出你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我还需要很好地学习。

我正等着你的来信。

北京中关村一小黄帅

1974年1月23日

相关文章

  • 10、三次政治事件中的人和事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期间,中国的政治事件是层不出不穷,大到举国上下,倾国倾城的事。如打倒刘少奇;批判反击右倾翻案...

  • 契丹皇后述律平

    在史书《资治通鉴》的记录中,叙述女子的篇幅非常少,大概是因为该书主要记录的都与政治事件相关的,而古代的政治活动显然...

  • 嵇康之死!

    嵇康之死,是文化事件,也是政治事件,代表着士在与掌握权力的司马氏的对抗中全面落败。 士以家族为单位“抱团取暖”的进...

  • Wonker :让政治新闻变得更容易理解

    它,是一个结构化展示政治新闻的专题站 在Wonker上,每个时事政治事件的页面由四个版块构成: 事件核心, 事件中...

  • “封城”中的三次别离 ⑩ | 母亲回来了,父亲回家的日子还会远吗

    "封城”中的三次别离 ​ NO.10 母亲回来了 父亲回家的日子还会远吗 // - 壹 - 母亲回家了。 开门的瞬...

  • 《万历十五年》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作者渊博的明史知识,叙述事件时的深厚功力。 第一章《万历皇帝》 对倒张居正这一政治事件中...

  • 闵斯特伯格

    雨果·闵斯特伯格,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功能学派中应用心理学的先驱,也是美国心理学界中因政治事件引起争议的人物之...

  • 旅行中的人和事

    在旅行中,很容易遇到一些人一些事,让你想要写下点什么。 这次的甲米、普吉之行的决定下得有点匆忙,但是还是很顺利,虽...

  • 旅行中的人和事

    上大学我第一次离开了广东省,去河南郑州读书,从此我开始了全国旅游。 这是我百度地图的截图上面标注星星的地方都是我曾...

  • 旅行中的人和事

    1 多年前,在山西平遥古城的邮局旁,小木哥对我说,我要喜欢一个人,我会在走过的每一个小镇,给她写一张明信片。只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三次政治事件中的人和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kd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