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者第三期听后感

作者: 深蓝浅蓝的天 | 来源:发表于2017-09-25 18:28 被阅读62次

    昨天表妹来上海准备参加保研面试,于是晚上一起去我舅舅那吃了个饭。回来时突降大雨,到家已八点多,竟忘了晚上的讲座,及至十点才进群看到。又是懊悔,上次赵大山老师的讲座我也错过了,虽然上次事先并不知道。经过此事,我已定了每周日晚七点五十的闹钟,以免再次忘记。但万幸群里有好心人将直播整理成了完整的音频。

    首先要感谢心技一体老师的无私讲座。昨天的讲座主题是怎样学习中国哲学,一个半小时的音频,不算短,但就所讲主题来说,也绝不算长。更为难得的是,这样的一个主题,还能做到内容不枯燥,可见主讲心技一体对其用心之良苦。我觉得对于非哲学系、IT男的我,太有必要做做笔记,写点读后感了,不然听后即忘记,不免有些“暴殄天物”的感觉。闲话不多扯,我谈点自己听后的感觉,不按讲座篇幅讲,全以有感而谈。以下对于心技一体老师昨晚的专题讲座简称讲座。

    讲座分三个小点:

    一、何谓“中国哲学”
    古老的学问,年轻的科学。

    作为非专业的人,我觉得了解什么是哲学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它就是今人或前人总结的一些概念。心技一体老师讲到了要去学习,就不要随便给学问戴帽子,贴标签。所以关于哲学的定义,个人感觉有兴趣的再去听听心技一体老师讲的,或者自己去百度吧。哲学这个概念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是近代才有的,但许多中国经典典籍里都讲到了哲学的内容,只是以前中国没有这么一个学科,国学体系不是很明确。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叫父母“爸爸”、“妈妈”,在古代没有这个叫法,叫“爹娘”或其他,但都是直系血缘关系,只是叫法不同。

    不得不说,在没有听这次讲座之前,我是会给一些学问知识贴标签的,这个源于自己对所学东西没有一定的认识,所以自然的对于标签更容易记住。对于学习新东西,我觉得它有好有坏,它可以让你先入为主的快速了解大概,这个是好处;但标签过于明显则难以自己去理解不同思想,而全靠“标签”来区分,这个是坏处。

    二、《中国哲学简史》与古代著作

    这一节,讲了《中国哲学简史》的历史。对于非哲学专业的人,如何学习中国哲学比较好呢?心技一体老师推荐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关于一些书的读书顺序,根据兴趣去读,最终一些书都会读到,不用纠结在这个问题上。

    三、如何去读书?保持敬畏

    关于读书敬畏,应做到“同情之了解,了解之同情”。否则读书容易浅薄。很有道理,但假若想做到这点,则应去读更多的书。

    谈点自己对于为学的看法,如心技一体老师说讲,要保持敬畏。我们常常能看到某些人谈一些道理该怎样怎样,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掌握哪些你才能过好一生,职场必备等等,数不胜数,简书上这样的文章太多了。我真不晓得那些文章的作者心里是否有敬畏。有些人讲话也那样,非常之自信,全无谦敬之心,如此态度,如何做学问?如何进步?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去笃定自己是对的,只是个人所感。在与他人讨论时,对他人之言心怀敬畏,才能做到兼听则明,不然哪里听得进别人所讲啊?不偏听才是怪事。与敬畏相对的不就算骄傲之气吗?

    在谈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心技一体老师说读书太少,谈不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为没有基础。这一点我觉得讲得有些矛盾,为什么?因为他在前面讲到学和思的关系,什么时候才思呢?学和思是并行的。所以当在打基础的时候学和思就不并行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当然,心技一体老师在讲到这点的时候强调的是他个人的经历。我也有过类似感觉,自己读书太少了,然后去发些自认为从古至今他人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只是自己读书太少了。很多道理古人都讲过,如果我们在学的时候不去思考,那些道理与我又有何干?所以我觉得稍有不妥,我个人觉得心技一体老师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述而不作”的意思。


    不管我觉得作为一个IT男没有太多精力去研究哲学,但力荐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是很有必要入手的。能学多少是多少,学以致用,革新自己。

    感谢有传灯者讲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灯者第三期听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md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