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荣:启动学习高手大脑高效运转的“12个问题”

文荣:启动学习高手大脑高效运转的“12个问题”

作者: 文荣 | 来源:发表于2021-07-04 15:05 被阅读0次

    有些人活该被收智商税!我说的是我自己。因为别人20分钟给了我自己20小时摸索不出来的好知识。

    我为什么这么低看自己呢?比如说同样一本书,听专职听书老师20多分钟的解读,让我感觉抓到了一块“金子”,而当自己翻开原书阅读后经常“只见沙子不见金”?两年多来,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我。即便听了许多高人解读听书稿创作的“秘密”,我也还是没有找到阅读吸收一本书精华的“窍门”。直到最近读到一本书《如何学习》,我才似乎明白了高手学习不为人知的秘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闻所未闻的学习方法,被称之为“赛博学习法”。

    首先请你回顾一下,平常拿到一本书,你是怎么学习的?

    翻书——看到好句子“划线”——重复阅读好句子——感觉“有启发”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恰恰是我以往的阅读习惯。“如果读一本书,其中的一句话对你有用,这本书就值回书价了。”你是否听过类似说法,我正是这种观点的信徒。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是彻头彻尾的“碎片化知识”,是捡了芝麻,漏了西瓜。这样的阅读很难帮自己构建起强有力的认知系统。

    下面我们用大多数人熟悉的学校教育举个例子,看看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尖子生与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态度!

    何以体现?

    普通学生上课等着老师灌输,尖子生上课发生在进课堂之前,他们通过预习明确知道了自己的“知道”与“不知道”,有了自己的“兴趣”与“问题”,上课时老师只是扮演答疑的角色。

    遇到读不懂的内容,普通人觉得很受挫,恨不得立马得到解答,他们最在乎的是拿到答案。尖子生遇到不懂的,会不断自问、自答,即便经过努力找到答案,他们也不会罢休,还是会问“有没有其它方式”,他们在乎的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答案在他们心里只是副产品。换句话说,普通人在意答案,在意成绩,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度远远不够。尖子生知道,比起学校,自己更能够教好自己。毕竟学校没法给每个人适合的教育,收获多少全凭学生自己。

    关于学校和学习,不管有意无意,尖子生们共享着以下十二条信念或原则:

    P1:在教育你这件事情上,没有人能够比你自己做得更好。

    P2:仅仅听老师讲课,并完成他们布置的作业,永远都是不够的。

    P3:并不是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和任务都同等重要。

    P4:分数只是主观的意见。

    P5:犯错误(以及偶尔犯傻)是你为学习或者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P6:问题的意义在于引发你的思考——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你的答案。

    P7:你上学的目的是学会怎样思考,而不是重复教科书或者老师告诉你的事情。

    P8:并不是所有的科目看上去都很有趣、很重要,但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比起无聊被动且学不到什么要好得多。

    P9:真正的学习很可能又难又令人沮丧,同时还让人畏惧,但它能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力量。

    P10:你在学校成绩如何反映的是你的态度和方法,而不是你的能力。

    P11:如果你是为了分数或者为了获得别人认可而学习,那么你会错失这个过程带来的满足感,同时还将你的自尊置于你无法掌控的境地。

    P12:学校只是一场比赛,但非常重要。

    看了上面12个学习信念,你是不是感觉很颠覆?可是光看看并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你必须从内心相信这些原则,并把这些原则融汇到日常学习中,成为你的习惯和本能反应。信念是潜藏于内心深处的不可见的东西,无法被模仿,但是因信念而衍生出的行为却是可以模仿和学习的。

    那么尖子生与普通人最大的行为不同是什么呢?

    尖子生有问题意识,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用“问题”自我驱动。不仅如此,尖子生还会更进一步“自问自答”,成为学习内容的“联合创作者”,而不像普通人只是知识的“索取者”。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理解知识,这种方法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被命名为苏格拉底式对话法。因此,提问有时也被称为“思想的手术刀”。

    作者亚当·罗宾逊通过追踪研究尖子生,发现了12个共性问题,这12个问题贯穿在他们学习的始终,被作者称为赛博学习法12问。这12个问题可以说是尖子生撬开一个个知识硬壳的尖刀。

    Q1:我的目的是什么?

    Q2:我已经知道些什么?

    Q3:我要重点关注什么?

    Q4:接下来所强调的是什么?

    Q5:什么是“专业问题”?

    Q6:我能提出问题吗?

    Q7:哪些是重要信息?

    Q8: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

    Q9:如何重新组织这些内容?

    Q10:如何使用图表来说明?

    Q11:记忆点是什么?

    Q12:如何将信息和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下面我就带着你,以阅读学习《如何学习》这本书为例,实际体验如何运用这12个问题完成一个高效学习闭环。

    Q1:我的目的是什么?

    在开始之前,花一两分钟确定自己的目的——将你阅读材料的原因具体化。明确的目的让学习有了场景感,让阅读有了聚焦点。犹如在黑夜中,如果你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串钥匙,那你的注意力就会持续聚焦“探照”,直到找到“钥匙”。如果阅读一份材料前,没有明确的目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在游离中被耗费。

    我精读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让自己能以最短的时间吸收到一本书的精华知识团块,而不仅仅是知道了几个金句。

    Q2:我已经知道些什么?

    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新知识,盘活旧知识。在明确学习“主题”后,列出那些已经知道,那些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不仅可以帮我们集中心力在刚好需要学习的内容上,还能激活旧知识,巩固旧知识,更可以借此为头脑热热身,激发好奇心,将阅读变成一场游戏:通过阅读验证你的猜想与作者所讲有多近。

    关于“学习”,我已经知道大脑的运作原理、记忆是如何发生的、要有好的学习习惯等,我缺少的就是尖子生在学习中"脑子里到底在发生什么”的真实了解,以至于学习到的关于学些理论无法真正有效应用。

    Q3:我要重点关注什么?

    根据80/20法则,20%的内容道出80%的关键。高效学习者绝不会平均用力,匀速推进,而会找到重要内容(比如:概念、原理、公式、逻辑等)重点突破。况且找到重要内容后才更容易理清细节之间的脉络关系,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

    我要重点学习的就是尖子生学习的12个学习问题如何落地应用,如何熟练掌握成为自己下意识的习惯。

    Q4:接下来所强调的是什么?

    主动阅读,意味着你要不断猜测作者接下来会讲什么。猜测并非为了猜对,而是为了与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紧密的互动。投入度越高,对作者的思路、逻辑理解越深入。即便不是一句话一猜,至少每个段落或每个部分读完后要暂停一下,想想接下来可能会讲什么。

    我不会再是被动地阅读,而是会尽量想象在与作者面对面谈话,读完一段就停下了来想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假如不这么做,会发生什么”、“作者的这个观点与我了解的另一个专家的观点一致?有矛盾?还是我没理解不同的应用场景?”

    Q5:什么是“专业问题”?

    一个人提出问题的水平就代表其学习能力的段位。每个科目都有一些独特的问题,掌握这些问题清单可以让你快速入门。如定义是什么?能举个例子吗?有哪些不同类型?跟什么有关系?可以拿它与什么相比较?怎么找到这些问题呢?看前言、看目录、看小标题。。。。。。并转化成问题。

    关于学习“如何学习”,我会提出如下问题:

    作者有什么新颖的研究角度,可以触发学习更本质的东西?

    你能举出详细的例子来说明,而不只是笼统的概念宣导吗?

    你能萃取出一套方法论,让普通人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吗?

    这套方法论在哪些科目中最适用,哪些科目中要变换用,哪些科目中不适用?

    Q6:我能提出问题吗?

    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发思考。引发思考就要仰仗自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里提供两个非常有杀伤力的问题:“假如。。。。。”(运用信息,改变信息,将信息个人化)、“这让我想起什么”(在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之间建立链接)。

    有些人上课、阅读时容易走神,告诉你一个秘密:当大脑忙于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走神了。你不给大脑提问题,大脑就会觉得无聊而溜号。

    在阅读中,我会不时问问自己:

    假如我在使用作者的这套提问学习方法,会不会很麻烦、很耗时,我会不会轻言放弃,为什么?

    尖子生是靠什么“耐得住烦”,并还能数十年一贯这一串问题驱动自己学习的?

    我应该如何效法尖子生那样的霸蛮心态(吃得苦,认死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信念?

    Q7:哪些是重要信息?

    高效学习者最厉害的本事就是懂得为信息分级,哪些是应当重点理解的?哪些是应该稍微了解的?哪些是可以忽略而过的?

    通过Q1-Q6已经基本理解了重要知识点和相互间的关系。这一步就是要确定哪些要作为需要记忆的内容。毕竟运用知识的前提是能随时从大脑里调取出来,如果没有记住,所谓的“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说白了,这一步就是写下作为笔记的内容。

    没有人在读一遍的过程中会发现所有重要的信息,所谓的“重要”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对作者理念越来越全观的了解,以前觉得的重要可能不再重要了,以前有些忽视的信息可能反而越发重要,重要性是相对于在整体中的作用而言的。比如,刚开始觉得作者的某句话很精彩,后来关注的重点却是这套学习体系太牛了。记住一句话只能兴奋一下子,掌握这套体系可以受益一辈子,甚至可以传播更多人,让更多人掌握高手的学习窍门。这也正是我花时间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套学习方法。

    Q8: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

    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强调,学会一个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输出倒逼输入,能用自己的语言教会别人说明你真懂了。记笔记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语言,用简练的文字。因为笔记是给自己订制的,是自己对知识要点的记录,也要有利于复习时自己能通过一个个简单的词语打开一片一片的知识。

    原本我读完一半书后感觉有获得感的办法就是摘抄一些金句,写几句读后感。但是这次不一样,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用自己的语言,用文章的形式输出这套学习方法。与其说是为了传播给别人,毋宁说首先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搞得更明白,让这些知识与自己更深地融合,真正变成自己最称手的“武器”。

    Q9:如何重新组织这些内容?

    对记写下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似点、不同点,以及信息之间的联系、关系。尽量尝试用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组织信息。角度越多,对一个知识的理解越深入。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起初我只有几十条书中精华的清单。但在读到最后,有了整体视角后,我开始重新结构这些信息。我的结构方式就是:挑战——解决方法——案例演示——重要提示。这个整理过程本身就是“化为己用”的知识迁移,也是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力的重要一步。

    Q10:如何使用图表来说明?

    相较于处理文字信息,人的大脑更善于处理图片信息。当我们能将分类后的知识点用特定的结构,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后,就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了。传统的文字大纲、列清单等线性结构不足以呈现复杂关系,但如果画成思维导图、做成几何图形或表格,繁杂的信息一下子就变得清晰鲜活起来。

    Q11:记忆点是什么?

    这一个问题主要说的是如何高效记忆Q10结构化好的信息。根据大脑特点,为信息赋予图片、节奏、模式、故事性后,很容易被记住。

    针对学习十二问,我简单编成了三字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提炼每一问的要点,并用尽可能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来。这一步骤重要的不是图画得有多漂亮,不是故事编得有多吸引人,不是口诀编得有多动听,而是运用这些新知识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在帮助我自己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尖子生,爱提问

    凡学习,目的先

    明我有,知我无

    先泛读,滤重点

    设身问,理解深

    装专家,问得叼

    多发问,要搞透

    善整理,脉络清

    能转述,才算会

    逻辑清,像地图

    画脑图,看全局

    编口诀,编故事

    记得牢,用得上

    十二问,学霸藏

    Q12:如何将信息和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学到最后,既掌握了重要内容,又有了全局观(知识地图)。最后一步,就要把新信息与已知知识结合起来,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真正有力量的知识是经过经过自己无数次自问自答自己得出来的知识,是有脉络有逻辑的一组知识,是与你已知的知识“缝合”成一个更大知识版图的知识。

    到这里,贯穿尖子生学习的12个问题就剖析完了。回到开头我的困惑:如何短时间抓出一本书的精华。现在路径已经很清晰了。先泛读找出一本书的核心观点,而且是你以前不知道,或者知道但认知不深的观点。然后找到围绕这部分内容精读,记笔记,记灵感,再将笔记结构化,画出思维导图,最后通过编故事、编口诀等有趣的形式将获得的新知记住,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这套学习方法尤其适合高中生、大学生,因为作为专业的学习者,更需要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如此才能事半功倍。高分是要在追求的,但重要的是先掌握获得高分的心法和办法,如此才能持续稳定地提升自己的实力。当然,这套学习方法对成人学习也很有价值,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一个知识,并能运用其产生出好的结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每位终身学习者的必须。

    愿读到这篇文章的你能成为一位善于提问的主动学习者,一位灵活运用学习12问的高效能学习者、一位笃信自我教育成就美好人生的“尖子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荣:启动学习高手大脑高效运转的“12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nm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