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收信快乐
文/胡美云
节日里清闲,时间便也跟着慢了下来。慢下来的时间里总得找些与慢时光匹配的事做吧,读信吧。打开抽屉,拿出一捆码得齐齐整整的旧时信,有些泛黄的旧信封,封面上的墨迹因为时间的侵蚀,有些已经淡得快难以辨认了。
打开信纸,一杯清茶,再放首歌吧。还有什么比木心的《从前慢》更合适的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
我们都曾在绿色邮差清脆的自行车铃里翘首而盼,手上挥动的白色信封曾点燃多少青春年少的笑容。
我们都曾在夜深人静时,灯下握笔,把点点滴滴的平凡生活打磨成文字,让那些文字一点一点染上喜怒哀乐,或者偶乐扮下少年老成化成哲人,来个长篇大论,学着宽别人的心,然后小心地折好。天亮时迫不及待地去放飞。
那时候,对待写信,虔诚而充满着仪式感。
写信的纸张,通常会精心地选择,女孩子的信纸,大多是要带些美美的暖暖的图案的。男孩子的信纸呢,就简约得多了,大多中规中矩的长着标准的信纸脸。还有折叠的式样,这个花心思的倒不多,似乎是恋人们的专利。但有一点却是记得极牢的,信纸即使对折,但凡寄给长辈的信,一定不要齐折,要折成一高一低的样式,以示尊敬。我那时为了不出错,后来干脆的,全折成了一高一低的样式,竟成了习惯。
贴邮票的位置,也有花心思搞些花样的。最重要还是文采语气和字体,必须精心雕琢。相熟的,水平差不多的朋友还好,可以自由的倾诉随意的书写,不会有什么顾虑或心理压力。若是文采或书写胜过自己许多的,无形地,回信便有了压力或者是努力的动力,言语间是肯定要轻敲细磨的了,写字呢,摆在面前的对方的信便有了励志的效果,得写慢点啊写工整点啊。这一点,于我最是感受深刻了。小学时,会与我通信的小舅舅彼时已在中学教书,是一位狂热的书法爱好者,文采又极好。即使我当时孩子的天性远大于知识的掌握,依然从每一个字的书写到语句的通顺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回好每一封信。后来走上社会后,他的信在我磕磕碰碰的成长之路上依然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有失意挫折时鼓励与安慰带来的温暖,有消沉迷茫自溺时痛心首的警醒与鞭策……
读中学后,因为通信的大多是比自己大些的表姐学姐学长,很自然的努力向她们看齐着。如今看来,我对文字的爱好或者说最终能写几行字,应该也得益于那些年书信往来的时光呢。
收信更是不得了的大事,传达室总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成为最热闹的地方,大家会热切地在里面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记得有一次,我一天收到过3封信,极是开心。运气好时,常会有从信封里掉出的小物件。读小学时,我的小舅舅就曾担心我没钱买邮票回信,常随信封寄些邮票或者信纸里夹些零钱给我。后来随着长大,有些朋友去了远方,信封里的内容就丰富了起来,明信片,风景照,或者自己的照片之类,每每收到都可以高兴很久。
这些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手写体的信已基本退出人们生活的了。朋友亲人间联系,隔得再远,微信、QQ分秒而至的问候,快速直接。电子邮件那样略同于书信的联系方式都已经极少人用了。怪不得这些年小学语文里关于书信的格式和信封的格式倒成了频考点。想我们那书信满天飞的少年时代里,这个哪需要刻意去记的啊……
手上拿的最后一封信,是在深圳时常通信的一位朋友,开头照例写得极是工整,慢慢的随着所写内容,就渐渐地潦草了起来。手写体的信,每一个字都是心情——在如今漫天而飞的微信或邮件里,那些工整码出的小字,又怎么读出那样的情绪呢?手写的真诚,代码终究是无法替代的。
一如此刻,隔着十几年的时光,依然可以在信的文字里对话的你我。
见字如面,收信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