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鸠鲁学派认为: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伊比鸠鲁用了“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他们劝人“离群索居”,寻求避风港湾。(这样的生活态度我们并不提倡。)
——新柏拉图学派的普罗汀认为:就是爱邻如己,和现在的帮人如帮己是一个道理。
——巴洛克时期,也是十七世纪,第一,生活态度的对比。一种是“持续不坠的乐观精神”,一种是“退隐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表现出来的状态要么是“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要么是“退隐避世”。或者说主动展示追求,和被动退让隐居。
——卢梭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
(体认童年的价值的观念从启蒙时代开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重视童年对人的影响,也是为了教育更加有帮助。比如“童年是人一生幸福的半径”,就证明了童年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我们能够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适宜于古往今来每个社会和每一个人。这个“道德法则”是一个“无上命令”,应如此做,好使你做事的原则将透过你的意志而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和因果律一样的绝对的。又称之为“义务伦理学”和“善意的伦理学”。
——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美感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浪漫主义者就是典型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或空虚的感受。害怕几乎是正面意义的,它表示这个人处于“存在的状态中”。这个阶段的人以“有趣”为主。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作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这种态度有点像是康德的责任道德观,就是人应该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这个阶段的人在意“事情的对与非”。宗教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选择信仰,而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这是从道德阶段走来的人,当然也道德阶段也可能回到美感阶段,但也会跃升到宗教阶段。他认为这是得到救赎唯一的途径。
——萨特说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会感到疏离。人绝对不能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人性或人的软弱等。我们生命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用我们当下的教育追求——“立德树人”来衡量上面的观点的话,每一个观点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比较欣赏祁克果对人的三种身心健康,是我们的首位要求,也就是我们的“美感阶段”。希波克拉底派的医学传统认为,饮食起居要节制,同时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身体和或心灵不平衡。其次,是我们应该有个人理想追求,进入“道德阶段”,再将个人理想追求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相联系,进入“宗教阶段”,用这样的观点来观己,我们就能安顿好自己的生命。
历史是一长串的思维。黑格尔的辩证法如是说: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后,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相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这也是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我相信,我们正是经由了无数个“正”、“反”、“合”,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样子。关于感性认识、关于理性认识、关于灵魂、关于信仰、关于命运、关于我们的处事哲学等等,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深度了解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在每一个认识里做出了选择,就形成了自己的处事哲学。
观史观人再观己,是为了更好的安顿自己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