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让人感到格外寒冷。
锤子科技倒闭传闻,ofo大规模欠用户租金难以为继,斗鱼,倒闭热潮。
“阿里要裁员50%,刚收到的通知”......
“京东将裁员超10%,拟先裁未婚未育女性”......
知乎正在大规模裁员,比例将达到20%......
根据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的招聘需求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7%
其实,除了国内裁员,海外的500强企业,也进入了裁员大军中。
拜耳计划裁员1.2万人,通用公司裁员14700人,福特汽车裁员7万人,而富士康直接裁员34万人!
“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被通知明天不用来上班了。”一位被裁的42岁互联网高管说到。
在互联网热潮褪去之后,真正的牛人才不会担心工作问题,那些具备了稀缺性的人才,自然有下一份工作在等着他。
但那些缺乏安身立命的技能的人,才是最焦虑的一批人。
这个随时会把我们抛弃的时代告诉我们,宁可下苦功夫,也需要掌握一门高端技艺,让自己足够稀缺,才能应对寒冬。
1 什么才是你的稀缺能力?
有人说是「刻意练习」的能力,是的,刻意练习确实能够精进你的技艺,让你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甚至拥有天才一般的才能。
但刻意练习是帮助我们熟悉,而真正能洞悉这个时代机遇的,还需要有非凡的创造力。
“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如果说什么是单田芳老师的「稀缺能力」,那评书自然就是其中一个。“单田芳评书”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却不能讲评书,为了生活,他需要一门新的手艺。
他找到了一个叫「水泡花」的非现代插花工艺。当时靠着单田芳老师妻女的手艺,生意也还足够度日,勉强维持生计。
后来很多朋友看到单田芳老师的水泡花生意很好,就上门求教制作方法,他老人家心善,就传授给了他们,却不料他们学习之后,跟单田芳老师在一个街口抢生意。
最后闹得很不愉快。
有网友说:“这玩意小学乡土手工课有教程,只是没这么复杂漂亮。好像是东北特产手工艺,我小时候常见人在学校门口、路边上卖。”
是啊,这个确实靠着刻意练习就能学会,也不是那么复杂。但是单田芳老师的评书,却没人学得来,这么久以来,单田芳老师的书评,依然光彩夺目。
而这,可就不是「刻意练习」所能习得的能力了。
很多人以为自己努力了,刻意练习的足够持久了,对待一件事情足够轻车熟路了,就能够应对自如了,能够在比赛中拔得头筹了。
你说你努力了,你经过了多年的刻意练习,你付出了泪水和汗水才走到今天这个赛场!
可转头看看左右的竞争对手,谁不是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勤奋练习和学习一路向前而来呢?他们就没有努力吗?
当那些比你优秀的,还比你努力的刻意练习的时候,你还能认为自己具备了「稀缺性」吗?你还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吗?
水泡花这种简单的技艺,并不能让时代拥抱你。单田芳的评书,才是他真正的稀缺性——他不但做到了「刻意练习」,而且做到了更高层次的维度:「文化自觉」。
《创造曲线》中的作者艾伦甘尼特,调研了很多创造力非凡的人物和创造者,把他们的核心能力称之为「文化自觉」,这是一种可以洞察到人们到底喜欢什么的能力。
把这类单田芳的创造性能力,被称为「文化自觉」,也就是说,「你知道别人喜欢什么,你能够有创造力的创造出那些别人喜欢的东西」,你也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的能力,你才能从事一门创造性的事业。
2 为什么「文化自觉」的这种能力很重要?
Netflix首席内容官泰德创造出了很多经典的美剧作品,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自觉」的代表人物。
如此优秀的内容创造者,他早年其实只是一个电影租赁音像店的店员。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这既不是什么含金量高的工作,也不是有多大门槛呢能力要求的工作。
但是他有一个能力,他能准确的捕捉前来租电影的用户,在哪些时间段内都喜欢哪些电影。他会跟这些用户聊上几句,还顺带给他们推荐同类型的,或者潮流新片。
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也会更多的跟泰德聊上几句。泰德则对于电影的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是如数家珍,甚至能给出一些独到的对电影的解读,他推荐给用户的电影,也颇受他们喜爱。
可以说,泰德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推荐引擎」。
泰德不仅仅是「熟悉」电影,更是发掘了用户「喜欢」什么,这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能够长效保持内容创作质量的原因。
泰勒所具备的能力,就是「文化自觉」,他清楚的知道,他的租客喜欢什么,为此,他每天至少要花费4个小时的时间来持续修炼自己的「文化自觉」能力,提高对用户喜好的敏感度。
他说:“这个内容必须是一只脚站在熟悉,一只脚站在一个特别新鲜、未知和新颖的东西上”。
泰勒的特点,是保持了内容创作上的「熟悉又陌生」。
以一己之力左右了二十世纪美国人审美的“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洛威的设计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前卫,只要能被人接受」,甚至已经成为了他的设计哲学。
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被人所喜欢的人,被人所喜欢的产品,都是「陌生与熟悉之间的精妙配合」。
就好像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说的第一句话那样。
“这个妹妹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有点儿熟悉,有点儿意外,这就是喜欢了。
所以,你想要让别人喜欢你,想要让别人认为你是「稀缺的」,你除了熟悉业务能力之外,你还需要有一些独到的能力。
高手和新手竞争,完全不需要「其他元素」,你足够专业,扎实的功底就足以胜出,可现实上,我们面临的竞争,往往是「同级别专业水准」的竞争。
这是金子和金子之间的竞争。
郎朗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钢琴音乐家,虽然他有着很高超的钢琴演奏天赋和音乐素养,但是并不比其他专业的钢琴家高出多少,可他在演奏过程中的那种浑然一体的肢体动作,足以让观者被他所感染。
也正是这,让观者记住了他,喜欢上了他。
所以,喜欢=熟悉+意外。
那么,如此重要的一种能力,该如何训练自己这样的能力呢?
3 首先,我们要非常熟悉一件事情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提问: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很多人在那里感叹:
要有眼界,要有格局,要有钱
但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说的:笃定一件事情并有耐心长久坚持的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要么靠天赋,要么靠刻意练习的训练。但是我们的刻意练习的水准却往往达到不了要拼天赋的地步,在刻意练习,勤学苦练这一步,很多人就淘汰掉了。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年轻人十有八九都焦虑,他们都想速成。
比如立志写作,练习一到两个月,写了几篇文章,发现阅读量寥寥,也就不了了之了;
比如想要看书拆书,读完很多书却依然记不住用不上,也依然不了了之;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效应,叫“邓宁-克鲁格效应”,这个效应是说,越是对知识或者技能一知半解的人,就越蜜汁自信,也就越骄傲。
什么都没做精通,也什么都没真正掌握,却每天瞎忙却不知道忙什么,还美其名曰“充实生活”的人,才是最大的落后。
所以,潜下心来钻研的学问,虽然简单,却并不是谁都能看得上的,你看不上,你也就失去了「熟悉」一件事的机会。
4 其次,除了熟悉,我们还需要一些惊喜
两个非常专业的音乐家,该如何区分他们的实力呢?金子和金子之间的比较,靠的就是「一点儿不一样的东西」。
钢琴家郎朗,是公认全世界最好的钢琴家之一,但是他的表演似乎不仅仅是音乐本身,他有一种充满激情的肢体语言。
在全是钢琴家的「角逐赛场」,郎朗颇具激情的表演方式和肢体语言,让观众记住了他,也成就了郎朗。
是的,除了专业素养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其他的地方下点儿功夫。
就拿谈恋爱来讲,两个人呆久了,最初的磨合冲动的激情,最终会褪去,剩下平淡的生活,如果不在这样的恋爱中人为的制造一些惊喜和意外,那双方可能真的就失去了「恋爱」的感觉。
走向平淡虽是必然,但是如果我们在这其中制造一点儿浪漫,激起一丝丝涟漪,反而更加幸福和甜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我们为什么能一见钟情?因为对方有着陌生的面孔和熟悉的味道;
5 最后,将这种感觉,刻意练习化
刻意练习虽不能让你的技能独一无二,但是「文化自觉」这种平衡在「熟悉」和「意外」之间的对创意的敏感度,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学习的。
心理学家把人对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区域,最里面的第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最外层是“恐惧区”,是我们完全陌生的事物。
而“学习区”则是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既有熟悉,又有心意。
当你从一个「舒适的学习区」,跨入到另一个「意外的学习区」的时候,这种平衡感就被捕捉到了。
我有一个做新媒体的朋友,在别人都还没开始做社群裂变的时候,她就玩的风生水起,通过不下100次的实操训练,完成了刻意练习,实现了功能的内化。
但是到了2018年,就不太行了,因为大家都开始玩了社群裂变了,她需要一个「新的意外」,她发现了「清单革命」。
两个基本上联系不上的东西,让她明白了她的能力边界是可以被突破的,她靠着清单体,实现了增长能力的进一步跃迁。
后来发现,所谓创意,也就是在熟悉的事情上,加上一点儿「特殊性」。
拼多多就是一个「熟悉又新颖」的创业成功的案例。
梁宁说,同样来自于微信的优惠,但京东,58,艺龙,同程都没能实现如拼多多样的爆发式增长,而拼多多之所以能够爆发, 其实是时代四大红利的链接,实现了模式上的再创新。
这个时代,没有谁抛弃了谁,只有自己放弃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