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品论语1.4

作者: 行之者一 | 来源:发表于2018-09-30 21:21 被阅读2次

    我们每天生活所遇形形色色的人,如果简单的按上、中、下分类,在上的就是老师、领导、长辈等我们为其服务,或者指导我们做事的;为中的是我们的朋友、同事、夫妇之间,期间是合作居多;居下的是我们的晚辈、孩子,是我们有责任教导的。

    我们应如何处理这其中关系?曾子有基本的答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这里要知晓:曾子是孔子的一名学生,孔子曾评价:“参也鲁”意思是有点拙,不聪明。可见评价不高,但却是为数不多继承孔子思想的人,并且著四书之一的《大学》。

    曾子拙到什么程度?《孝经》有一则故事:

    有一天,曾子回家见到父亲正在田中干农活,学习忠孝之道为本的曾子马上帮父亲干起活来。可是不一会,曾子不小心在锄草的时候将瓜苗锄断了,眼看就要长成的瓜没有了。这让曾子的父亲十分生气,拿起类棒槌的东西打起了曾子,曾子倒也不躲闪,想着让父亲撒气,直到自己被打晕了。过了一会,曾子醒来后并没有抱怨父亲的暴行,还赶快跑去见父亲,询问是否还生自己的气。父亲也是无话可说……

    鲁国的人认为曾子的做法是孝子,就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孔子听后对门人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有错误,孔子却讲了这样一番:“曾参,你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的父亲用小竹鞭子轻轻打他,他就忍受着。如果用大拐杖打他,他就逃跑。经常叫他做什么,他随时都在;如果要加害于他,就找不着他。今天你让父亲暴怒棒打,站着不逃走。你想,你不是一个百姓吗?如果杀死一个百姓,那给你父亲留下什么罪啊?”

    这是成语“小受大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来历,是说轻打就受,重打就逃开。 不要“愚孝”,而要学舜的“至孝”、“大孝”,这是孔子孝的智慧,也是从舜那里得到启发的。如果曾子被父亲打死了,那么其父就有罪,辱没了父亲,曾子也就是不孝之子了。

    再译原文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反思自己,与其他人谋事是否足够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无信?我传授的东西自己是否实践并理解?

    结合曾子愚孝的故事,“与人谋不忠乎。”里的“忠”绝对不是影视剧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应该是忠于事。对一件事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即使事忠于我们的长辈老师,也要“大忠大孝”而不是惟命是从。

    朋友同事件合作讲究一个“信”,即使事现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也不能每件事都签合同立字据,因此言行是否一致就是我们判断这个人是否靠谱的基本因素。“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是靠在“言”旁边,如果你说话不算数,那“人”是立不住的。

    在古代,传授知识学问是非常严谨的事情。所以我们教导别人所言所行的时候一定要是真切无误的,否则就是误人子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生活中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的内容很多,所以我们要“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所传所言不失毫厘。

    结束一天的工作,躺在沙发上,其上热茶,反思一天,若做到了事上尽忠,朋友间至信,传人至谨也就算过了充实的一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品论语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vw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