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是《国风》之《秦风》中的一首诗。全诗三段,每段开头两句用“交交黄鸟,止于……”起兴,后面分别说到秦穆公去世陪葬的是谁,他们分别是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这三人勇猛无比,以一当百。作者感叹,苍天啊,你怎么不睁眼,让我秦国这样的良人去殉葬?如果可以,情愿用百人换回他们。
这首诗是在谴责秦国的活人殉葬制度吗?“如可赎回,人百其身”一句已经告诉我们,诗人只是舍不得“良人”。但此诗至少传达了一个历史讯息,在秦穆公时代,活人殉葬制度还存在。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秦穆公去世,陪葬者达一百七十七人,这是史书记载的殉葬制度。“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实证了这一制度。墓室深达25米,面积5334米的秦公一号大墓,大概是所有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最大的墓葬了。由于墓葬规模太大,或者是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座墓葬整整发掘了十年,1986年时才得以一窥墓葬的全貌。这座墓葬的殉人达一百八十六具,超过了秦穆公的墓葬。大墓从战国到唐宋一直被盗掘,大型青铜器全部被盗一空,从没有被盗走的石磬上发现180字的铭文,可以推测该墓主可能是秦景公。
人殉之风起源于商代,商代贵族墓葬中几乎都见殉人。这一现象在周代得以抑制,那时候开始出现替代人殉的殉葬。这当然是跟周代的民本思想有关——明德保民。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一现象又死灰复燃,秦穆公和秦公一号大墓中就是处于这一时期,所以可见人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止了这一陋俗,但在后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依然可见,比如与北宋同期的辽国。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始作俑者,无后乎。俑,即是木俑或陶俑。意思是开始做陶俑的人,应该断子绝孙。这是骂得很凶的了,看来孔老夫子十分震怒。
现在考古发掘中见到的那些人俑,从如真人般大小的秦俑,到只有真人三分之一大小的汉阳陵俑,既无活人殉葬的残暴血腥,又可以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穿戴习俗,不是一件好事吗?孔夫子何至于如此生气?
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崇尚的是周礼。西周时开始用刍狗之类的替代人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孔夫子看来大概是可以接受的,后来出现了人俑,那跟人长得一模一样的俑去陪葬,在孔夫子看来大概干得就是猪狗不如的事情。可是后来又出现人殉了,孔夫子又是如何咒骂的,不得而知。
始作俑者如今已成为人所皆知的成语,用来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话说《诗经》中真的反映了不少历史史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