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直处于一个平台难以进步,那么就该思考一下,是否处于“信息茧房”之中?每日都是无用功。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又称网络茧房,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对于网络信息时代对民主的破坏的理论假说。信息茧房是指根据个人喜好、兴趣、习惯、专业等方式获取的信息趋于一致性,使得获取的信息片面、趋同,容易导致认知偏差。是网络时代大数据推送信息便捷背后的隐忧。信息茧房的危害是:1.个人和群里两极化,有声者更强势,无声者更弱势;2.导致个体思维固化、固执。措施:拓展信息来源,关注不同信息,主动接受多元化信息;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问自己是否处于信息茧房;培养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关注信息源的可信度,引用信息注明来源;建立读原著悟原理的意识。
我坚信,只要学习,积累尽量多的知识和信息,我就会变得聪明智慧,遇到事情的时候处理起来会更加游刃有余,其实,我早已经进入了认知误区。
而这个误区在我读书的过程中会不断强化。因为所有人都在说,书中自由道理万千,书中自由黄金万两,书中自有精神自由。而这些信息从古至今都被奉为圭臬。
此刻我在反思,读书有什么坏处呢,我很好奇,我想想了,还是有的。
第一、读书会让人精神放松,化解焦虑。但很可能你在假努力,在接受心理按摩。
第二、读书会令人有种获得新知识的收获感,容易令人骄傲膨胀,但很可能这一点点收获,睡一觉就荡然无存。
第三、读书会安慰我们失败的情绪 ,让我们舒适,同时也将我们的勃勃雄心压制,沉溺于虚假的现世安稳之中。
第四、如果只读同一类的书,会形成信息茧房,束缚我们的想象力,在井下嘲笑雄鹰。
昨天晚上听浮墨创始人少楠的直播,其实我已经听过他好几场直播,也读了他写的《笔记的方法》一书,这本书和他的笔记工具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最近,我的认识突然升级了,之前心心念念想要积累人间的知识,得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而如今我不满足于一寸的欢喜,我要一尺、一米、一丈的进步。
最近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一个新的认知:知识不是那些放入文章中的锦绣诗篇,而是能够带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能够安抚躁动不安的情绪,能够和现实生活产生反馈的内容。
所以,为写一篇引起众人鼓掌点赞的锦绣文章而记笔记,已经不能满足于我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了。
昨天我问少楠,知识和洞见的区别是什么?他没有直接回答我,只是说,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我记得他在多个场合都说过,数据是个数字,比如零下1度。知识是在零下一度的天气下我需要穿棉衣。而洞见则是,在节气小雪这一天会下雪。
这个例子让我明白数据和知识的区别,却让我对知识和洞见的区别更加迷惑。
我想自己解释一下。
数据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没有知识支撑,数据则没有意义。
知识是我们在概念、事实的基础上依据经验、实验、学习等获得的行动方案。解决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洞见的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洞见被描绘为对真理的理解和领悟,是一种深入事物本质的洞察力。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认知过程是可以通过洞见来实现的。在他的理论中,洞见是一种超越感官的、对真理的直接把握,它不依赖于经验或推理,而是一种直观的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感性的限制,引领我们深入到理性的领域,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洞见是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独特能力,是把握现象背后规律的敏锐眼光。洞见不仅仅是看到,更是一种理解,一种洞察,一种超越。它像一把锋利的剑,穿透事物的表面,揭示其深藏的真理。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将洞见理解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言归正传,学习的外延已经从获取具体知识,改变为获取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恰当思维模式。这是具体知识的上游,看起来和解决问题离得更远,但实际上更底层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