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去世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混乱岁月。直至唐玄宗亲政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让这个动荡不定的王朝又一次迎来繁荣昌盛。
这段时期,即为开元盛世。
在唐玄宗的悉心治理下,开元前、中期,大唐又重现了当年贞观之治那恢弘与繁荣的景象。此期间,唐玄宗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有效治国之道,并任用贤臣,对国家行政机构大刀阔斧的改革。至此,又一个崭新的盛世大唐,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文吏之争”,让重现昔日辉煌的大唐,在宰相们无休止斗争,及奸佞之臣的祸害中,又一次被耗尽实力,最终彻底走向了没落
令人惋惜的是,这段鼎盛时期过后,大唐便在新的动荡与战乱中,彻底走向衰败。这种衰败,和玄宗在择相用人上的成败密不可分。而他择相的成败,又来自大唐宰相机构中,一直都存在的“文吏之争”。
这里的“文”,是指文儒,即那些以文学为仕途进入官僚高层之人。而“吏”指以传统官位进阶,最终获得高位的官员。所以在用人方面,究竟以“吏干”为主,还是要以“文学”为主,成了他们长期斗争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文儒”一派以文学为势进入体制后,便让文人那种特有的谄媚之风,迅速在朝野弥漫,而这也导致文、吏间的不协与争端更为明显。
开元之初,有姚崇与宋璟两位吏能派的名相,为协助唐玄宗创立繁华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亦有因姚崇之言,被挤出丞相之位的文儒派张说与刘幽求。在姚、宋看来,国家施政纲领应具有文学的雅正之风,而文人若走入仕途,其精神世界也必要有铮铮铁骨之意,决不可因贪恋权势,流露出谄媚的丑态。
其二人因亲眼目睹了武则天时期,宫廷文人面对皇权那幅卑贱媚俗之相,因此对此风气早已深恶痛绝。随着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二人必动用一切手段,将这些恶俗之事,以及所牵涉到的人全部清剿干净。
张说与刘幽求被罢免在情理之中,但由此也可见,文、吏两派之间的分歧很早就以形成,这种情形一直伴随着大唐由兴盛到衰落。
唐玄宗虽千方百计想挑选一批能干的臣子协助自己,但由于开元的中后期,是他亲自实行了文、吏共治政策,所以两派的矛盾,一直影响着他对宰相的任用。而这也成为他晚年之际锐志不在,昏招频出的主要原因。
二、唐玄宗一生让人感慨。他由开元初期的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到中期喜大好功、粉饰盛世。再到末期昏庸无能、任用奸佞。最后在孤苦伶仃中,走完了这戏剧般的人生。
1.初期英明仁厚,善用贤能
武则天时代末期,无数阴谋与杀戮在皇宫中上演。幼小的唐玄宗,就是在这种血雨腥风中挺过来的。所以,他深知一个国家只有明君是不够的,这个明君还必须得到大批贤臣协助,国家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
因此他很重视对于宰辅的选拔,同时也非常注重用人艺术。当时,常能看到宰相们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工作。其突显的特色是,刚柔相间,以刚为首;严宽有序,以严为长。
就像姚崇与卢怀慎、宋景与苏颋 、张嘉贞与源乾曜,这三组人马他们虽各有各的脾气个性,但在唐玄宗精心搭配下,他们能力得到了完美互补,于是迸发出了巨大能量。从这点来看,当时唐玄宗算是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首先说姚崇,他始至终都是李唐王室的拥护者,曾与张柬之、桓彦范一起商讨过推翻武则天的举义之事。当睿宗即位后,他又建议将太平公主与诸王等外遣,以消除李隆基潜在的威胁。
所以后来,卢怀慎被唐玄宗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而这已是姚崇第三次入相了。则天、睿宗、玄宗四朝中,他三次拜相,真可谓政治阅历深厚,非一般人能比。
在说卢怀慎,进士出身的他为人正直清廉,曾与姚崇一起制定过许多重大决策。如惩办犯法的亲戚,提议量才授官,以及如何处置功臣等。而且卢怀慎在用人识人方面独具慧眼,他曾为唐玄宗推荐过宋景、李杰、李朝隐等后来一批有名的能人志士。
正因姚、卢二人的杰出,《旧唐书·卢怀慎传》中评价他们:“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姚崇性格怀柔,谋略深远。卢怀慎刚直正派,不与佞臣同流合污。二人一柔一刚,在制定策略方面,正好取长补短,实现完美搭配。
唐玄宗能做出种安排,也正说明了开元初期的他,还是个胸怀大志,知善用贤的开明君主。此时的他,对待部下的态度谦和而礼遇,每位臣子都能感受到他真挚的暖意。
再以宰相宋璟为例。
当年宋璟罢相后,仍被唐玄宗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继续发挥参谋的作用。开元十二年玄宗将东巡洛阳 ,以宋景为西京留守。临别唐玄宗时特地对宋璟道 :“卿 ,国之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今将巡洛邑,为别历时,所有嘉漠嘉猷,宜相告也。”
宋璟听闻此言,甚为感动。心想皇上此时一片诚意,自己岂可辜负?于是忙将一腔肺腑之言,如实告知玄宗。玄宗听后道:“所进之言 ,书之座右 ,出入观省 ,以诫终身!”
从这点上可看出,当时唐玄宗对大臣们情感还是很深厚的。也正因这种对人知人善任,宽厚以待的态度,才让他在开元之初赢得上至群臣,下到百姓的所有人拥护。
2.中期自持功高,喜好粉饰盛世
这时唐玄宗已步入中年,看着大唐在自己手中,又重现了当年的荣耀与辉煌,处处都是太平盛世景象,他内心里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浮现。
当他被无数的荣誉与歌颂包围时,大唐最高决策层中,不和谐的迹象已频繁出现。比如宰相们当年那种刚柔互补,齐心协力为大唐社稷共同奋斗的景象,此时已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宰相整日都在相互猜疑、嫉妒,拆台。
像张说与张嘉贞、源乾曜,李远绂与杜暹,裴光庭与萧嵩等高位者们,因各种政治倾向与利益诱惑,开始了或明或暗的对峙。但是,如果对他们这种缠绵不休的斗争追根溯源的话,会发现直接责任人还是唐玄宗。
前面已说过,大唐的朝政一直存在着“文吏之争”的局面,而如今,这种情况在唐玄宗的手中开始恶化了。这时唐玄宗已改变了用人方针。开元初期的宰相任用,讲究一个和谐。只要所用人马能明白自己所做之事,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便会在彼此间相互扶持,默契搭配。所以说,那时的朝政总体是稳健又有活力的。
但到了开元中期,唐玄宗却有意将吏僚与文儒之士混用。这样做,看似有效制衡了宰相权力,但实际结果却是,那些原本就相互看不上眼的吏僚与文儒,此刻矛盾越来越激化。
3.为保皇权安稳,借文儒牵制吏僚势力
唐玄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内心的担忧。
他担忧当国家进入稳定繁荣阶段,再任用过于能干的人,也许就是一种威胁。太有能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不安于室,继而会产生一些冒进想法。这对大唐政权统治是不利的。
想避免这种情况,有一种方法既简便,又有效。那就是利用吏僚与文儒间由来已久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牵制,达到永无结盟的可能。这样,天下才能牢固的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
于是,一批文儒进了大唐的宰相团队。
接下来,他们一身无处施展的能量,便在整日相互猜忌与提防中,慢慢消耗着。直到两败俱伤,无暇为玄宗效力时,下一波臣子就会接上来,继续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宫斗戏。
先有张说罢相,然后是李远绂与杜暹水火不容,再有裴光庭与萧嵩无休止争斗,以及张九龄不顾一切的力挽狂澜。从古至今,官场永远是没有硝烟,却暗藏刀光剑影的残酷之地。凡进入之人,要么赢,要么死。最终,这些在大唐政坛曾经风光一时的人,要么被降职,要么被贬于千里之外。
可玄宗不知道,这种用臣子相互制衡,来确保皇位稳定之法,实际已为大唐未来衰落埋下了祸根......
当那一干人马,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时,一个让大唐走向衰败的关键性人物出现了。他借助裙带关系进入了大唐权力中枢,先让张九龄在宰相位上无法坐稳,然后再用计将其他能臣一一排挤出局,让自己专横的把持宰相之位达十六年之久,最终使朝廷奸佞为患,腐败不堪。
这个人,就是李林甫。
三、已昏庸的唐玄宗,为权力稳固赶尽身边贤臣,只留一个李林甫。整日让李林甫谄媚之言,来满足内心的虚荣,却不知此时大唐早已危机四伏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林甫的霸道专权,来自于唐玄宗晚年时的慵懒与自大。
正如《旧唐书 ·李林甫传 》所言:“上在位多载 ,倦于万机 ……自得林甫 ,一以委成。”几十年的太平盛世,让唐玄宗彻底沉醉其中。他自持为大唐立下了千秋功业,此时理应被万人敬仰。因此,他不愿像过去那样没完没了处理朝政,只想好好享受现有的劳动果实。
李林甫是心机深厚,权术手段高超之人,他揣摩到了唐玄宗此时的想法。当初张九龄在废立太子,以及牛仙客入相事件上冒死进谏,让玄宗与武惠妃等极其不快。李林甫便看准了风向,顺从玄宗之意,做极力迎合之态,此举让唐玄宗大为欣喜。至此,他在玄宗心中地位愈发的提高了。
李林甫知道玄宗不想像当初那样,为国事伤心烧脑。而自己又是玄宗身边的红人,那皇上不想处理的事情,全由自己代劳又有何不可?
此想法,正合了玄宗的心思。
他觉得,将每天这些杂七杂八之事,交由最信赖的人去处理,而自己每天锦衣玉食,群芳盛宴不断,岂不美哉?
于是,李林甫接管的事情越来越多,玄宗则越来越清闲。这直接导致李林甫权利逐渐做大,以至于后期在朝中不断排除异己,最终大权在握。
昏庸的老年玄宗,在李林甫长期谄媚的恭维下,早已黑白不辨,是非不明。前半生的英明神武与睿智,在几十载沉浮中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政事的厌倦,对欲望的无尽索求。
忠奸不辨的他,一味宠信李林甫,导致朝中无能臣可用。所以李林甫病死后,一向对李林甫忌惮的安禄山便立即叛乱,挥师而下直捣长安城。当唐玄宗携皇族一脉惊恐逃往蜀地时,才发现一路上百姓早已穷苦不堪,完全没了大唐初期那般国泰民安的景象。此时的他,这才悔恨不已。
但这一切,似乎又怪不到别人头上。一路颠沛流离的他,如果还有一点清醒认识,就该明白从当年修改宰相制度起,大唐命运就已开始变得迷茫。再有就是他晚年的昏庸与刚愎自用,让一个佞臣把持朝纲达数十载。这所有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他,像一个丧家犬般落魄逃亡。
历史永远都是一面镜子,曾经发生的事件,都应让后人通过不断对照,在心中产生警示。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还是底层拼搏的百姓,如果对未来没有清明的觉悟,就会像玄宗这样,不断在安逸中沉沦,丧失自我,甚至在居心叵测之人蛊惑下,无可避免的走向毁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