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图书馆
【作业那些事儿】我和瑞儿的阅读课

【作业那些事儿】我和瑞儿的阅读课

作者: 涧水清清 | 来源:发表于2021-01-24 23:58 被阅读0次

    瑞的寒假必读书有四本,《城南旧事》是其一,并且是要写读书笔记的。

    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暑假的时候他就听过了喜马拉雅的音频。不过,时隔半年 ,他还记得多少就难说了。

    他读过的书,我一般习惯再展开一下讨论:书中有哪些内容是你不太理解的?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有哪些句子最打动你的心?……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原来有的问题我也解答不了,我也要冥思苦想。有的词句,他有很好的见解 ,对于我也是一种启发。所以,这种探讨也像是我们两个人的“阅读课”。

    这次买的《城南旧事》是商务印书馆出品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一排大字:无障碍阅读。选书时,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买。

    今天下午,按照我们的约定,该讨论这本书的前一部分了。我看到他已在书中用荧光笔画了一些句段和词语了,积累好词好句。

    讨论开始了。

    我:需要妈妈逐段讲解吗?

    瑞:不用。妈妈,我们一起找词语吧!

    我:好。看谁的眼睛最快!

    瑞:我要找难写的,练一下难的字。

    不知不觉地,我们的目标由“词语”转移到了“句子”,他更喜欢品味文中句子的含义。对他画线的句子,我都要盘问一番:这是哪一种描写?语言、动作还是神态?在写作手法上,它还有什么特别之处?用了什么修辞?它文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在书上作上标注,留下的印象更深 ,也是为写读书笔记做好准备。

    我和瑞常用的笔记记号有:荧光笔直线(标记自己喜欢的句子)、红色五角星(标记非常精彩并打算写进笔记本的句子)、红点(标记句中用字精准的地方)、三角形(标记句中特别值得赏析的词语或字眼)、问号(标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我指着书 ,问他:“这句好在哪里?”

    瑞:书上把我要说的话都说了。

    我一看,果然,有的字词带有黑点, 句后有括号,括号内有一排解释的小字。好在这样的地方也不是很多。

    我:都说完了?不会的。我觉得我们还会有很多发现。

    瑞问了一些他有疑惑的地方,然后我们一起分析他划线的句子,在书上补充了很多笔记。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看他在这一句后面标注:比喻。我问:“乌金墨玉”是比喻吗?是一种煤的称呼吧?是不是煤分为好几种,这是其中一种?”因为前文还提到一种是“南山高末”。

    他据理力争,坚持说这就是比喻。结果当然是我输了。其实,是我没有仔细思考。“乌金墨玉”固然是商家给煤起的好听的名字,也的确是用了比喻手法,把“煤”比作“金”和“玉”。这个称呼无疑把黑乎乎的煤美化了,使它光彩照人,并同金玉一般宝贵。

    她仍然是笑笑地摇摇头。

    我:这一句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瑞:aab啊,摇摇头……

    我:“摇摇头”是aab式词语?你是不是以为只要前两个字相同就可以算aab词语?

    我:不是的哈。

    我赶紧在书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写上“注意,不是aab”。

    瑞:妈妈,你查一下嘛。

    查百度的结果:“摇摇头”是aab式词语。其他还有“拍拍手”、“摆摆手”、“吃吃饭”、“喝喝水”、“聊聊天”、“碰碰车”、“泡泡糖”……简直太多了。

    好吧。看来我错了。

    可是,“蒙蒙亮”、“茫茫然”,我能接受它们是aab式词语,“摇摇头” 太过普通,我觉得这样句式的也太多了,多得数不清呀。

    今天最令我意外的是,瑞儿以为“秀贞和妞儿最后上了火车走了” 。我让他把英子冒雨送她们离开后的情节再重读一遍,读完,他似乎仍然不太明白。

    关于秀贞她们的死 ,作者用了含蓄的写法 ,没有明说 ,是通过宋妈和英子妈妈的对话侧面表达的。我拿起书,一段一段地读,读到宋妈在铁道旁烧衣服,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吧?这一次的出走,其实结局是令人心痛的悲剧——母女都死了。

    瑞:妈妈,请你不要说“死”字!我觉得用“去世”更好一些。妞儿真是左右为难呀。不走吧,经常挨打,走了吧,却又失去了生命。

    我:不能这么说,秀贞带着妞儿走,她们是奔着幸福去的。她们并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呀。生活有太多的意外。

    我们重点分析了宋妈的一段语言描写,三次重重的叹息,充满着对逝去的生命的惋惜 ,这一对苦命的母女刚刚相认就遭遇不测,我们一边读,一边也为她们伤心难过。

    瑞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句子——作者在写英子躺在床上,却觉得自己在渐渐升高,升高……这时,英子已经在医院昏迷十多天了。

    我想着想着觉得自己在渐渐地升高,升高,我是躺在这里,高、高、高,鼻子要碰到屋顶了。

    “妈妈,这是叠词吗?”

    “这个句子,我也觉得它很特别,这里不是重叠,是反复 。”

    作者反复用“升高”、“高”……强调了什么呢?是意识的模糊吗?

    晚上,我仍在想这个问题。不能说话,却有思维活动,到底是意识模糊还是意识清醒?除此之外,这篇文中有很多地方由一个人联想到另一个人,由一个场景联想到另一个场景。这些思维活动都在小英子的脑中流动、跳跃 ,不受任何限制。

    高、高、高……昏迷的状态,奇特的、梦境一般的思维活动。

    意识流?

    我忽然想到这三个字。

    我有点理解了,为什么瑞有的地方不太明白。秀贞和妞儿脸上的“泪坑”,又密又长的睫毛,让小英子常常不自觉地把她们联系在一起;秀贞的叙述,“小桂子” 脖子后的“青记”,又让“小桂子”和“妞儿”时不时地重叠为一个人,这些思维活动对于一个童年的孩子来说,是复杂的,也让她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我查到一些资料,但是否作者用了“意识流”手法,我也不能确定。先记录下这个问题吧。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业那些事儿】我和瑞儿的阅读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av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