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嘛,叫做“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此话真真切切的表达了人们由于关注焦点的不同,从而导致的不同结果,甚至于,他们会得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其实,生活中的例子也随处可见。比如,读书的时候,当你对一个问题死活不知该如何下手的时候,老师或是同学点拨你一下说,“反过来想想看呢……”哇!好像你一下就想通了,原来的你只知道按照正常的解题顺序一板一眼的去思考,而调整了关注焦点后的你,豁然开朗,喜笑颜开。
再比如,警察在审理嫌疑犯的时候,都会详细的询问在案发期间他们的所作所为,本来,按照事情正常的发展顺序,嫌疑犯还能对答如流,可一旦让他们反过来再说一遍的时候,他们就晕头转向,牛嘴不对马口了。
我们总是说谁谁谁聪明,谁谁谁智商高,但是,我们有没有继续追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他会这么聪明?为什么他总能有那么多的鬼点子?为什么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就是和我们不一样呢?”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调整关注焦点,就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小伙伴出去玩耍,临近深夜的时候,有位小伙伴提议大家一起看恐怖片,作为从小就胆小如鼠的我来说,肯定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可是,奈何大家兴趣盎然,我也就随了大流,大不了到了关键时刻,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嘛。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事,当大家都被那恐怖片吓的一愣一愣的时候,我反而感觉并没有那么恐怖,不仅如此,我还在尝试着揣摩男女主角的内心,我在深入的分析他们的价值观。然后,我越想越觉不对劲,越分析越觉这严重与我的价值观相背离。最后,当整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有些想迫不及待的表达一番,于是,第二天我就写了一篇观后感,以传递我对于故事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其传递价值观的不敢苟同。
此举,不但让我从恐怖的气氛中脱离了出来,而且还使我有了更新的,更深入的思考,如此种种,都是以往的我所根本不会做到,也压根不会想到的。
对于大多数小伙伴来说,恐怖片依然恐怖,每当回想剧中镜头的时候,不免让人毛骨悚然,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而我的关注焦点就是把其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待,去理解它,去分析它。
或许,这是因为,由于我每天要输出些思考,而不得不留心观察生活,不得不刻意体味周遭的缘故吧。
塔勒布说:“ 一杯水,放在冰箱里,会冻成冰,那个杯子的形状(水冻成冰之前的形状)可以推测出水冻成冰之后的形状;可反过来,如果一块儿冰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化成了水,我们看着那水的形状,无论如何都倒推不出化成水之前的冰究竟是怎样的形状……”这同样在说明,由于关注焦点的不同,所得到的千差万别的结果。
查理·芒格说:“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会去那儿了。”这就有点像是,很多小伙伴总是想着去哪里?干什么工作?如此,才能让自己更好的过活。而查理的关注的焦点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你先想方设法让自己留在赌桌上,即,不要做那些有可能让自己彻底出局的事情,比如什么欺世盗名,比如什么违法犯罪。
人们口里经常说的一个词汇——情商,也是类似,为什么有些人的情商更高?而有些人就是一张口就得罪人呢?原因无非还是调整关注焦点的问题,情商高的人就是更容易把从自己身上出发思考问题,变为从别人身上出发思考问题,进而,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比如说赚钱这回事,当你真正解决人家最为急需,最为迫切的事情以后,你就真的很难赚不到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