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正因周末的逝去而叹气、为生活感情不顺而踌躇、或是由于嫉妒别人而烦躁……让我们把这些都归结为一个词:
这种情绪会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我们常说“身心健康”,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只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但大家平常受到的心理伤害,要远高于身体伤害。我认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应该摆在同级地位,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人的“健康”。
但是,我们甚至没有行动,或者说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们要去行动。
反倒是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声音。
大部分国人眼中的心理疾病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和别人说出自己的苦闷,甚至会掉到恶性循环里出不来。
那接下来,我来分析几个造成心理伤害的思考方式及解决办法。
1. 孤独 (Loneliness)
独自漂在异乡的人,多少都会有这种感受——朝九晚五、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被强行拉去各种应酬……而回到出租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外卖盒和脏衣服里躺下睡上一觉。
周末醒来后,裹在被子里刷着微博和票圈,从内心里排斥和他人的直接接触,把自己禁锢在“自我”之中。
无处不在的心锁好消息是,你终于不用强行和人说话了;坏消息是,你变得不会说话了。
孤独感会吞噬掉你的一切,而你则会持续放大化这种感觉,并美其名曰“我是一个享受孤独的人”,逐渐的对这种感觉“上瘾”,就像飞了叶子一样,活在自己无限的幻想中,无法自拔。
不仅如此,孤独感还会限制你的思维发散。拿我举例,考研期间,宿舍里只留有我一个人,每天朝七晚十。这天某宝提醒我,前几天刚好在网上买的复习资料到了,我就机械般的到校门口的取件点翻箱倒柜的找,结果居然没有找到。
于是接下来的三天,我每天都会去取件点翻快递。很明显, 快递并没有及时送到,然而我依然在重复那个动作。直到有一天,同学问我的资料到了没有,我如实告诉他这几天的经历,他就说了一句:“那你为什么不打个电话过去呢?”
对啊,我为什么不打个电话过去呢?是害怕?是害羞?还是其他什么的?
只是我排斥和别人说话而已。
解决方法倒也很简单,找一个你信得过的朋友,聊上几句,陈述而不是吐槽,说出你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并耐心聆听他的的意见,之后深呼吸5次,开始执行未完成的任务。
2. 失败(Failure)
小时候大家都会把“失败是成功之母”挂在嘴边,但是能做到的人却微乎其微。因为一次简单的失败,已经足矣给自己下定义:
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我来讲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挑选三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给他们每人一个相同的方盒,只有滑动红色的按钮才能拿到里面的玩具。
这真的是个箱子【自己做的图太丑了】第一个小女孩摁了半天的紫色按钮,没有任何反应,于是她哭的一塌糊涂。
第二个小男孩只是看到了第一个小女孩的反应,就跟着一起哭了起来。
第三个小女孩通过多次尝试,打开了盒子,在一旁开心的玩了起来。
通过这个实验,再次证明了一句经典:“加油,就差一步了!”,没错,差的就是你不敢迈出去的那一步。
这个实验也适用于成年人,因为人们在初次认定自己做某件事会失败时,就理所应当的不去做了。明明就差一步,可是却放弃了,这会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人的自信心。
社会的压迫感和浮躁感,让许多人都向一个词看齐——速成。所以,你需要的,无非就是它的反义词——时间,给足自己时间去学习,去掌握,去理解。抛弃掉那些浮躁感和失败感吧~
所以,不如再花费半小时去尝试一下今晚没通关的游戏,或者没写完的文章吧~
3. 拒绝(Reject)
每个人都有被拒绝的经历,可能是告白被拒绝,也可能是简历被拒绝,等等……而拒绝造成的伤害,大部分不是拒绝本身造成的,而是自我二次伤害造成的。
举个小例子就显而易见了:
当你和一位十分心仪的先生/女士,在市中心的一家高档餐厅约会,但对方不到十分钟就走掉了。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自我质疑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当一个人被拒绝时,他总会先去思考“自己的错误”,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限放大和循环这个声音,从而让自己陷入其中。
事实上,当你身处恶性循环中时,可以“分散注意力两分钟”,比如停不下思绪时,简单做一些明天中午的午饭、或是和别人交谈来分散注意力。
而这并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正当的自我保护,就像你右手拿刀捅自己,左手掐着右手不让它捅一样。
100年前,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卫生,仅用了十年,人类延长了人类寿命50%还多。
那么,从今天开始,如果人类都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会怎样呢?
喵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