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杜牧

作者: 石岩磊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1-04-02 06:09 被阅读0次

    唐代诗人(11)

    杜牧

    文/石岩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诗无疑是清明节题材里最著名的,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春游画卷,既有春雨绵绵的场景,也有踏青游人的心境,还有与牧童的问答,简洁中意蕴悠长,表达了杜牧无限怅惘之情。可见,当时在安徽池州任刺史的他,对自己坎坷的仕途多有惆怅,而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更是忧心忡忡。

    杜牧写过很多怀古诗,比如《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赤壁》《乌江亭》等,其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都成了千古名句,并富有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的含义,而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他23岁时所作的《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描绘出阿房宫的庞大规模以及无可比拟的奢华,只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于是发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感叹,进而归纳为一句警世恒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然而,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经过长期的发掘,最终在2003年宣布,阿房宫只修建了一小部分,而且没有任何火烧过的痕迹,由此推翻了杜牧言之凿凿的说法。但杜牧的夸大其词并非要故意扭曲历史,而是在用文学的夸张手法讽刺唐末帝王的荒淫无道,希望能以此引起执政者的警醒,避免重蹈秦亡的覆辙。可他的努力全是徒劳。

    杜牧出生于名门望族,其爷爷曾在唐顺宗与唐宪宗两朝为相,杜牧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且天资聪颖,26岁时中进士步入仕途,后来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被贬出京,外放到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当刺史,虽政绩卓著,可始终未能实现其治国安邦的宏图大志。官场上的失意换来了情场里的得意,杜牧的风流韵事可谓俯拾皆是。

    杜牧在湖州游玩时遇到一位国色天香的女孩,可孩子只有十几岁年龄太小,便与她母亲相约十年内如果来此地为官,到时一定迎娶其闺女,并提前给了厚重的聘礼。14年后杜牧才调任湖州刺史,急忙去寻找那对母女,当得知女孩已嫁作他人妇时很是恼火,追问根由,得到的回答是:君已失十年之约。杜牧只得悻悻地作了首《叹花》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除了浪迹风月场所外,还与多位名伶、宫妃有过艳遇,并为她们写下情深意切的长诗,例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等。杜牧的放浪形骸貌似风流倜傥无比洒脱,实则反映出唐末文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他们面对动荡的时局,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只好纵情于声色,寄情于山水,用闲情逸趣粉饰忧思,用美酒佳酿麻醉断魂。好在“国家不幸诗家幸”,唐王朝不可避免地要倾覆,而杜牧的《清明》诗却成为了永不磨灭的华章。

    2021.4.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岩磊/杜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hf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