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节课前才知道第三节课有公开课,一边思忖着和谁换课,一边准备上课用的扩音器和所用资料,然后到班主任跟前看了一下十一班的课表,想跟班主任调换,但班主任说她已经换了一节课,不能再换了,只能另想办法。
来到教室门口,还未正式上课,便打电话联系历史老师换课,打了两次电话都没有接,紧接着来了一条短信,“我在教育局开会,有事吗”几个字让我的听课希望破灭。我赶快回复了几句“我想跟你换课。”
第一节课结束后,历史老师便给我打电话,说他马上就开完会了,要能赶回来他就上课。
第二节课下后,我来到办公室看到历史老师正在伏案备课,心想听课大有希望。走到他跟前说了一下情况,同时表示了感谢。
由于学生跑完操上楼很拥挤,我们听课的语文老师只能在楼梯旁等待学生上楼。楼梯里一会儿便不拥挤了。我们下楼,刚下到一楼大厅时听到了上课铃声响起,而听课的教室在另一栋教学楼,我们于是加紧脚步,快速地走到另一栋教学楼,继续爬楼梯,上到二楼,问了一个老师说是在二楼听课,还好不用上三楼了。
当我们进去时,老师已经结束课前导入正式进入课堂主题内容了,讲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杜甫名篇《登高》。
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这位老师驾驭、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非常强大,带领同学们既能品味诗歌第一联出现的几个意象的意蕴,又能设计和涵咏品悟“落木”,赏读环节不落下乘,同时又有创新,而且对难点知识的处理也不着痕迹,在老师稍微点拨引导之下,同学们便能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真是四两拨千斤啊!这正反映了一位老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由于是一节诗歌赏读课,同学们比较安静,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老师语气平淡,在语言表现力上有点欠缺。我们教师的语言,对一句话的重点词语应该重读,有的语句应该上扬,有的语调应该下沉,有的语句应该快读,有的语句应该慢读,这样才能显出语言的抑扬顿挫、千变万化。
如何解决课堂气氛沉闷问题,除了老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之外,我们教师应该多设计简单的小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当然这个度应该把握好,切勿适得其反让无效提问影响品味鉴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