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只为精进,不再嗟叹为时已晚

只为精进,不再嗟叹为时已晚

作者: 喻惊蛰 | 来源:发表于2016-07-13 23:10 被阅读19次
    图片来源|搜狗壁纸

    文|喻惊蛰

    早两年读到大家的好东西只会近乎机械的把人家的观点原封不动的重复,觉得哪儿都好,哪儿哪儿都有道理。

    第一次写关于王阳明的作业的时候,老师和我说我不需要你把王阳明生平再罗列一遍,我要看你的理解。我一通删改还是夹带了很多旁杂的东西。

    后面做辜鸿铭的主题分析也是,不停罗列人生平,人读了多少书得了多少赞誉会多少种语言,用了好大篇幅。当时觉得那思想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高山仰止,寸步难行。

    到了最近两天,集中重看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部分文集时,忽然能看懂在说什么了。注意力不会像以前一样被新颖的名词,偶尔夹杂其中的英文,逝去时代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所吸引,而是直接进入思想部分,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我能感知到的部分,我开始能读“懂”了。

    当年上过的“钱学”研究课上的提点过要注意的部分也不时蹦出来,讲课的神情和内容那么清晰。而在此之前我以为我早已忘记了。

    忽然间,好像有什么困惑的东西疏通了。

    之前看国学堂,梁冬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越是高级的审美享受越需要训练”。

    前两天看到薛涌先生说上了美高的中国孩子,“ (美高)条件虽然这么好,但必须英文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享受。如果阅读不过关,信息吸收都有问题,高段位的东西就更免谈了。假设学校请来一位著名作家,你怎么和他讨论他的作品?以我观察,对许多中国学生而言,美高的资源被白白浪费。”

    我前两天还看过一个知乎的问答,问北大清华的北京本地学生和外省考入北大清华的有什么区别。下面的答案我一个一个看完了,有个共性的地方引起我注意,就是外省小地方来的孩子大学期间为了不掉队,拼命刷高数题拼命学习英语准备GRE和托福,一学期甚至一两年的努力成果还赶不上人家照常玩照常学习的,这些学生陷入自我怀疑和沮丧之中,经过了很长的调适期。

    我刚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感同身受,特别惋惜,也立刻想到天分、智力这些因素上。后面我忽然反应过来了,不对啊,不是勤奋对贪玩收获不成正比的问题,而是人家从小就开始打基础,积累到大学自然而然持续发力,直接进入更高阶的学习,融会贯通,已经不需要那么耗时费力。

    而小地方来的孩子,因为有限的资源和不当的教育模式,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来做人家十几岁就已经完成的事,付出数倍的艰辛还不一定有那样的成绩,因为打基础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那么开心,从小到大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图书馆,看到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也万分期待。慢慢的后面我就开心不起来了,第一批发的21本教材,有11本是繁体字文言文,我认字都有困难,更别说读懂和赏析。

    另外几本,外国文学和西方文论、语言学,因为此前从没有接触过西方哲学,所以在老师给补哲学的时候,因为过度的文化冲击,连同时在学习的古典文学和宗教美学都没能消化好。

    外国文学老师说,起码教材上提过这些,你们在我下一堂课之前要找来看看。然而我连一本《浮士德》都磕磕巴巴还没有读完,下一堂课又开始了。

    现在回看,多么痛的领悟,我因为基础不足浪费了多么好的资源。

    那个回答下面有一个女生说,北京的孩子进入大学就直接认认真真开始学习了,而外地的她,很多名词都还是第一次听说,从小县城的学霸到变成差生,心理落差极大,就那么调适迷茫,两年过去了。

    我想起2013年的时候,我因为领悟到这点痛哭失声。别人在十几岁打基础读经典名著的时候,我在干什么,翻教材和看不知道什么流水平的杂志。我二十多岁的人了,还要来补人家十多岁的功课,从头开始读,我还读不懂。我小时候没能有机会读一流的书打好基础,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也没能有机会进阶,赶也赶不上,我的治学之路,是不是彻底废了。

    这个念头对爱读书、年轻的我来讲,太过绝望了,陷入自我怀疑最严重最抑郁的时候,也是在那个时段。

    然而哭归哭,难过归难过,该看的文章还是要看的。

    两年半过去了。

    阅读量大很有好处,今天的我能读得懂难一点的书了。

    从进大学开始有机会大量读一本一本的书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不会再哭说,我基础差怎么也赶不上人家从小读的了。

    一个是五年来拦我路的如今不再成其为困难。另一个是我掌握方法,开始成体系的编织我的知识网络。我开始有能力进入和消化更好的知识领域,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当我有能力整合,比不比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我甚至没有了这个心思。

    老派的教法,是让童子发蒙时背诵四书五经,懂不懂不要紧,先记得滚瓜烂熟。后面还有《千家诗》《唐诗宋词》这些古典文化的精粹,也就是说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高水平的东西。此后的二十几年里,反复不断地诵读,为考功名做准备。再更远的时间长河里,这些从小深植入心中的至理随着生命生长不断地反刍,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旧时也很讲究书香门第,为什么呢,一辈一辈地读,总会总结出方法,分辨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些学养,是家传,所以一代一代在前一代的基础上迭代,所以几百年下来,那些大家族的治学、处世的学问就非常厉害了。

    而他们的家族,源流上又是哪一位先祖,开始多克服了一点困难,多读了一本书,把经验流传下来呢。

    如果有我领域之外的人来问我本领域的方法和问题,我是不是直接就可以避开我走过的弯路,把目前总结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直接分享出去呢。

    再往前一点,难的书可以看了,第一手资料阅读不必再假手他人。

    是了,这就是求索和自我完善的快乐。

    只为精进,不再嗟叹为时已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为精进,不再嗟叹为时已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le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