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大家能够添加我的微信平台,《关中拍客》是源自我在学校论坛中专栏的名字。最初以拍摄关中地界内的名胜古迹为主,后来不仅涉及整个三秦大地,而且足迹也遍布全国。我生长在关中,用我的镜头记录全国乃至世界,也可称自己“关中拍客”,这是名字的另一层含义。
我所学的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但一直却喜欢与考古有关的事业。每当与朋友谈及“考古”,总会有两种反应:“羡慕”和“不屑”。前者总会认为,考古者就像电影中的“探险家”似的,不仅身怀绝技,而且出生入死;后者就现实多了,认为干考古的人与钱和权打不上交道,别说发财成名,甚至连工作和对象都难找。每当我听到这些论调时,总感觉他们说得确实有道理,但其实都只说对了一半:干考古,确实需要一些独有的技术,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都不是那么惊险刺激的,甚至总是很枯燥;干考古,确实有时候很辛苦,而且赚钱的渠道也不多,在社会上也管不了谁,但是也不是穷得砸锅卖铁,有时候可以活得很惬意的。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我在考古圈算是晚辈后生了,但我很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考古经历,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它,喜欢我们的工作!
本科期间主要都是在博物馆做讲解员,第一次接触考古行业,是2011年初在西安市考古所进行的本科实习。作为本科生的我们,并没有安排去现场发掘,而是在考古所的地下库房,进行一个月的文物资料整理,占用了宝贵的寒假时间。
当时住在长安区的学校,每天一大早乘坐600路公交车赶往小雁塔下的考古所,从9点多一直干到下午4点,中午休息两个多小时。工作是蛮轻松的,对库房内成排的文物进行统计和描述,主要是西安地区秦汉墓葬内出土的陶质冥器,如粮仓、鼎、盒、灶、壶等,偶尔可以见到铁剑、陶俑等。由于这些文物大多“不值钱”,所以才敢让我们这些“新手”搬上搬下。
描述西汉时期的陶灶
填写文物的基本信息
测量文物的数据
当时在库房正中,摆放着9件青铜圆鼎(后来发现其中4件为陶质),旁边还有件不知名的器物,整体呈圆柱体,分为上下好多层,据说是件“蒸馏器”。觉得它们霸气十足,我们工作之余,都三三两两地与其合影。我们在库房内,搬运整理文物,这9件鼎就常伴左右,如同朋友一般!后来翻阅报告,才知道它们是在西安北郊一座新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在西汉时期用鼎制度基本已经废止,如今这9件大鼎恰恰体现出新莽时期对西周礼制的复兴。(《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5期)
如今你如果去参观西安博物院时,会在地下一层的青铜器展厅内,看到这9件鼎和那件“铜蒸馏器”。到时候一定要记得,我曾经和它们相处过很长一时间。
我和两位舍友与新莽时期的九件鼎、蒸馏器的合影
总是在考古所整理资料,自己觉得很是厌烦,有一次求考古所里的张晓丽老师,介绍去西郊杨家围墙的考古工地看看。这处正在发掘的墓地,位于大庆路和汉城北路交汇处的西北角,正好在59路汽车站旁边,参观完后可以直接回家。中午到达工地时,正在发掘一座“刀”形的唐代墓葬,就一位小伙在看着,上部已经被基槽挖掉,现在正在清理墓地和壁龛。等了会儿,吃完午饭的民工们都回来,我说明来意后,就看着他们挖了一下午,并且在一位名叫赵俊英的技工指导下,帮忙挖了一座壁龛。其中出土大量的彩绘小动物俑,包括骆驼、马、牛等,可是北面的墓室今天是挖不了的,只见墓道与墓室间有一座砸毁的砖墙。
第二天一大早,就从咸阳的家中赶到这里,上午来到时已经挖到青砖包裹的棺床,北边有一条盗洞,墓室内仅残留有两件破碎的彩绘塔式罐和指头大小的人物俑。其间还不断出土有铁钉和铜饰件,应该就是棺椁上的遗物,可根本不见有尸骨的痕迹,应该已经化为了泥土。最后将棺床四周的青砖全部掀起,并没有其他发现,于是这座墓就算发掘完了。
这是我第一次进行田野发掘,虽然并不像想象中的惊心动魄,但感觉真的挺奇妙的,毕竟见证了一座1000多年的墓葬重见天日的过程,回家的路上都感觉这座城市厚重了!
全体男生与两位老师(辛龙、孙武),实习结束时的留影
全体实习学生、技工和老师合影
(在未来的几天里,我还会和大家分享我在西安昆明池、安徽凌家滩、清涧辛庄、上海广富林等地的考古经历,希望大家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