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和大家聊一部电影和一位作家,《布达佩斯大饭店》和史蒂芬·茨威格。
1
布达佩斯大饭店,位于苏丹特瓦次山下,那不勒堡的温泉镇里,素有欧洲之心、自由之都之美誉。希腊式廊柱,雪峰、划岩、自动扶梯,气概堂堂,与柏林、巴黎建筑不相上下,俨然一副世界尽头的绝美画作。用后现代设计融入古老宫殿,用料之精,摆布之巧,理念之新,毫不逊色欧洲都城同类建筑的最高水平,拥有过之。在这座如画般壮观、一度广为人知的建筑里,一段尘封的往事缓缓拉开帷幕。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用一种类似盗梦空间式手法把故事串联起来,并通过不同身份和场景讲述故事。在作家的纪念碑前,少女拿着作家的小说缅怀;在作家的房间里,作家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在酒店服务台,门童对作家讲述老Zero的故事;在澡堂里,在酒店的餐座上,老年的Zero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在当门童的日子里,在逃亡的日子里,古斯塔夫对年幼的Zero讲述自己的经历……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一次讲述都给我们一个新的场景,这种场景的叠加让我们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古斯塔夫,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管理者,第一代门房。性格温柔、细腻、周到,且富有同情心。总是身着标准的绅士燕尾服,白色开领衬衫,系带精致蝴蝶结,头发一丝不苟三七开,一个精致到随时随地读诗和佩带香水的优雅的人。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古斯塔夫先生因为一件名为《苹果男孩》的画被不断被追杀的故事。《苹果男孩》欧洲名画,古斯塔夫用自己的细心照料和体贴入微的照料赢得了贵族的信赖,并在离世后把这幅名画留给古斯塔夫先生,是对他辛勤劳动的奖励。这同时也象征着犹太民族的勤劳善良、团结一致的赞美,他们靠着这一优良美德继承了欧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是,面对家中名画将要赠与他人,贵族的儿子和家人站出来阻止这件事发生,一群只关心财富和权利的实用主义者,暴力、残忍、冷血,追杀律师、修改遗嘱,疯狂而又变态的想得到这幅画,但对这作品背后的精华一点也不不关心,如同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分子,同样作为文明的继承者,只是想一味霸占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无视所有的文明规则,肆意屠杀犹太人。
剧照 剧照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停留在战争和野蛮的废墟上,这就是人性。作为普通人,只能在历史洪流中随波逐流。逃得过追杀、越得了狱、躲过了纳粹询问,却还是逃不过行刑对的排查。文明是脆弱的,在高度单调的暴力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仍留存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读了一辈子诗的古斯塔夫,不知临死前回响在耳边的是“ 我于这片古老高贵又灰暗的松林中求索,行至那被雨露打湿,清凉,缥缈的坟前,碑文早已消逝,却在那忧郁的裂缝中……” 还是“ 这两位面泛潮红,天上的生子,从何而来,一瞬,合为一体,当他们穿越我们窗外,星光闪闪的高空时吗?……”
2
这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片,但除了文艺,还有政治、历史、文化,还有对逝去的文明的迷恋。影片中的古斯塔夫就是以《昨日的世界》的作者本人斯蒂芬·茨威格为原型的。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文明的东西,可以很自然的和所有的阶层、所有的个体打成一片,寻找到一种文明的相处方式。在本质上是因为对人性的丰富性的理解。虽然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背景所产生的个体的差异,但又能辨别出这种细微的差异,能够确认他们的弱点,并包容这些弱点,所以古斯塔夫能和所有的人愉快的相处。而现实生活中,茨威格以雅俗共赏的笔触,文字平易又不流于肤浅,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特点,也没有卖弄渊博而故意造出来的古怪词句。正是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在读者的心中,茨威格不仅是个艺术家,又能给予人慰藉、启迪的朋友。
与现实不一样的是,当文明被摧毁、被破坏时候,面对粗暴的、单调的野蛮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影片中的古斯塔夫对这种暴力时愤怒、反击、抗争,最后也因此而被杀害。而现实生活中,茨威格只能无奈的回忆昔日的文明,面对纳粹分子的屠杀无能为力只能离开故国,远走他乡。
剧照《昨日的世界》,描绘的是一个流亡者一种对过去的、逝去的文明的想象和追忆,是一种流浪文学。这种流亡是他在面对一种新的生活的不适的内心的反应。同时另一种迷人的地方是他对世界文明的热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对其他不同的文化充满了兴趣,对他人的思想充满了探知的欲望。晚年的茨威格选择了在巴西生活,并且兴致勃勃的描述着,幻想出一个世界,大家平等的生活在一起,充满了和平主义的思想。
“我对这个国家(巴西)的热爱与日俱增。自从操我自己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沉沦,而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也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在这里比任何地方更愿意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
这是一个流浪者对一个能够收留他、抚慰他的国家的热爱。
剧照但是对于一个年逾六十的老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别的力量的,而他的力量却经过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生命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