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心心
01
之前去一家公司做翻译,客户抵达之前,一位员工进来跟经理汇报了一些情况,经理说需要出去一下,并告诉我在此等待。
从经理踏出门的那一刻,这位员工就开启了查户口似的聊天模式,从我是谁、来做什么,到哪里的家乡、哪所大学……他连珠炮似地弹出问题让我觉得如同置身面试现场,虽心有不悦但出于礼貌一一作答。
直到他问:“那你多大了?二十几了?”
我一愣,采取了含糊的回答:“二十多。”
对于一个有着社交常识的人来说,应该明白,这种模糊的应答方式是在委婉地释放明确的信号:你的问题已经逾越了我们距离的边界,我拒绝回答。
然而他依然喋喋不休,甚至开始使用“你读大几了?”、“属什么的?”这种问话套路来推断我的具体年龄。
这种类似的烦扰其实经常会遇到,尤其是返回老家过年过节的时候,左邻右舍大妈大婶们一见到你,脸上立刻浮现出一副关心的神情,从年龄对象、结婚生娃,到学业成绩、工作薪水……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一旦开口,打探到底,期间还可能夹杂着意味不明的啧啧叹息、挤眉弄眼的微表情、过来人经验的传授劝导。
他们大概觉得这才是人情味、才是有声有色的生活。殊不知,真正的人情味是人性中真挚的温情散发出舒心、愉悦的味道,而这种真情需要保持适当的空间和心理距离。
你眼里的关心热情,在他人眼里,是一种越界的失礼。
02
高中时候,小琴转校过来,和我做了同桌。小琴矮矮胖胖,心地温和。她曾买来小笼包送给寒风中街边寂寥卖画的老奶奶,也曾买来零食小吃送给一日三餐馒头包子咸菜度日的困难同学……
这样一位善良的好姑娘很快融入了集体,跟同学熟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最初相处不错的同学渐渐疏远了她,甚至发展到后来都没有愿意和她一起去食堂打饭的小伙伴了。她的苦恼和烦忧与日俱增却无力解决,因为根本不知道问题所在。一度我也觉得奇怪不解,因为我也在与她的相处中渐渐陷入了一种朦胧的压抑中,说不清道不明。
直到一次午休时发生的事,让所有的困惑开始梳理清楚。
那天中午教室里还有十几个同学在学习,一个男生起了困意就趴桌子上睡着了,小琴注意到后拿起自己搭在椅子上的羽绒服走过去轻轻地披在了男生的肩上。她并不是对男生心存爱慕,只是单纯地出于一种朴素的关心。男生迷迷瞪瞪醒了之后颇为讶异,当别的男生以一种意味不明的眼神揶揄着他时,他拿起衣服走过来扔在小琴桌上,一句客套的“谢谢”掩饰不住满脸的不满和怨艾。
为什么小琴的举动不仅没有赢得感激,反而激起了反感?它不同于陌生人之间雪中送炭时双方心理上的契合,也不同于情侣之间体贴照顾时彼此情感上的互动,作为普通同学关系,在一个平常时刻,需要保持空间上的舒适距离。她自以为善意的举动忽视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这种模糊不清的边界感给男生带来了困扰,他被动地陷入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中,他可能要因此承受别人疑惑或者不言而喻的眼神,他可能需要一遍遍地解释:我和她只是同学,没有别的情愫。青春追梦的年纪里,藏着对异性的朦胧爱慕,也有着对流言蜚语本能的抵触和畏惧。
你眼里的关心给予,在他人眼里,是一种越界的不尊重。
03
一切,仿佛柳暗花明,迎刃而解。为什么舍友小蕾突然疏远了她?
小蕾有一次去商场买了一件衣服,回来之后美美地照着镜子欣赏,舍友们都聚过来,或夸奖赞美,或试穿感受,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当小琴得知衣服价格300多元之后,随即展开了一番批评教育,大意就是我们现在是学生,不应该乱花钱。小蕾脸上的喜悦瞬间消失,默默地收起了衣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消费理念和侧重点。你认为300元钱用来温暖胃口增加营养是最纯朴的做法,她认为300元钱用来记住青春飞扬时绰约的风姿是最开心的事情。但是小琴以自己的价值认知去衡量小蕾的购物方式,并在她满心欢喜之时言辞激烈地否定了她的生活理念。其实,你不知道小蕾这300多元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攒出来的,又或者是不是亲戚朋友送她的生日礼物。
小琴事后满怀委屈和不解:“难道我不是为她好吗?”
我想小蕾当时的心声大概是:“与你有关吗?为什么要来批评指责我!”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对即错,在白与黑之间还存在着灰色。心怀认知优越感而擅自批评他人生活方式就是忘记了恪守本分、得体做人。
你眼里的关心批评,在他人眼里,是一种越界的干涉。
04
我们从小被教育做一个讲礼貌、有爱心的好孩子,可是渐渐长大,却在一些随性而不自知的时候对如何践行礼仪、怎样施与爱心产生了误解,因为我们有时模糊了一些需要恪守的尺度和界限,忘记了“距离产生美”这一美学命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人情社会中,常常以为无话不聊就是热情和关心,以为天热递水、天冷送衣就是善良和关爱……却往往疏忽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位置,突然地侵入别人的空间和时间带来的慌乱和错愕最后都会以同样的反作用力扰乱自己的人际和生活。作为一名成年人,不随意打探他人的隐私是一种基本修养,不贸然以己之好度他人之思是一种美好情怀。而这,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将把握分寸、恪守边界等自我要求内化为一种道德修养,并外化于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如此才能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恰如其分、悦己悦人、得体有礼。
·END·
文心心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