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近些年被人不断提起的一个话题了,频繁到连公司扫地的阿姨都教育自己孩子:你看看你同学多自律,为啥你不能跟别人学习一下呢!
曾经我一度以为,我对这个词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毕竟一个能连续3年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在外人眼中就是一个很自律的人。可看到了这本书,我发现我对“自律”这个词的理解有偏差,至少是不够全面。
书中作者对自律的定义是: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它有4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
我以前的理解是:自律,就是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做什么(看书、锻炼),和不做什么(刷抖音、玩游戏)
但作者告诉我,我错了,他觉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仅仅只是符合第一个原则而已——延迟满足感。
的确如此,读书和健身都是属于明显满足感滞后的那类事情。你当天做,不会看到任何成就,除了痛苦,你得不到任何东西。若真有,也只是克服自己惰性带来的丝丝喜悦。
可当你能坚持一段时间(不需要太长,一个月以上的时候),你就能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或思想的变化了。
不过大多数连简简单单的坚持都做不到,也就谈不上其它的。
这是最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依作者而言,自律的第2个原则是承担责任。
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行为之后对既定结果的外在表现。
假设,你设定了一个月的减肥目标——瘦10斤。辛辛苦苦一个月,节食+运动,结果只瘦了6斤。那么对于这个结果,你是否能接受?
有些人会觉得,老娘这么辛苦才瘦了6斤,看来减肥这个事不适合我,难度太大我掌握不了,还是在家老老实实当肥宅吧!
也有人会觉得,能瘦6斤,已经不错了,说明我还是可以做到月瘦10斤的,这次没达到可能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我需要好好复盘一下,争取下个月能达成目标。
相比较而言,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自律,因为他能承担后果,至少说明他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这个世界不可能永远按照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往前发展,它一定会有意外,也必须有意外,不然一眼能看到头的人生该是多没意思啊!
再之后是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
我觉得这2个是一个意思,至少可以放在一起解释。
不给自己设定一个根本达不到的目标,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一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这便是忠于事实;设定目标之后大胆承认自己的惰性和弱点,并学会与之共处,这便是保持平衡。
人天生是有惰性的,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又让每个人无比焦虑,人们要的是及时行乐和瞬间满足。看书太慢了,有没有什么诀窍能让我,立刻实现收入翻3倍?深入思考太痛苦了,我就想刷刷小视频,让这一刻的我是开心的;减肥是不可能的,我努力挣钱提升收入,就是为了想吃啥吃啥,想吃多少吃多少...
关于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这都是人类正常自然的感情流露和必要需求。没有人能做到,一天学习10个小时,还特别高效、开心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个即时性的乐子,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机制也需要休息休息。
这种欲望是没办法消除的,强制压抑只会适得其反,我们更应该学会的是与之“和谐相处”。用大段的时间花在学习和思考上面,零碎的时间拿来休闲和娱乐。
在“上进”和“堕落”之间;在“欲望”和“克制”之间;在“想要”和“必须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欣赏自己的好,也接受自己的坏,这才是一个自律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