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谨大师对“格物致知”的解读
———阿拉丁956
南怀谨大师说,“格物”的意思就是格局去心中的物欲,并非是对着外物来硬格的。
王阳明晚年几乎只讲“致良知”三个字。他曾经把“格物致知”之法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格物”的理解是去除贪欲而存其良知。
很显然,南怀瑾大师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的。
“致知”的“知”是智慧,不是知识。如果想获得知识,读书就可以了,用不着跟贪欲过不去。要获得智慧就没那么简单了。
去除贪欲跟增进智慧有什么关系呢?
智慧的特点是自由思考,无拘无束,而物欲就像一根绳索,牵住你的思维,左右你的思想,让你患得患失,无法自由思考。物欲越多越强烈,绑的绳索越多越粗,就动弹不得了。
所以,“格物”的目的在于去除贪欲,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物欲,尽量扩张思想的空间,使智慧更通达。
所谓贪欲,就是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自己不该享有的东西。那么,什么东西不属于自己或不该享有呢?
这是一个涉及到法律、道德、伦理、制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话题,一言难尽。
大致上来说,自己没有对等付出的东西,是不属于自己的;以自身条件不适配的,是自己暂时不该享有的。所谓“暂时”,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现有条件。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果有效戒除了贪欲,智慧就清澈明亮了。在做人做事时没有非分的想法,只知以己之力,取己当得,诚意就显示出来了。
没有投机取巧的念头,只求毫无水分的业绩,心态就端正了;没有损人利己的行为,只有助人为乐的事迹,品德就彰显出来了。
到了这一步,修身的功夫已经做的很不错,接下来“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没有人会不服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