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众号人民日报上有篇文章“80万!这个专业年薪蹭蹭往上涨…”说的是人工智能(AI)方面的。第一眼看这个题目还觉得有点像UC浏览器的“震惊体“,点进去也只能感慨于专业差距啊。
人工智能成为热门,是大势所趋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后半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开始进入科技时代。从生产技术的人工到蒸汽到电力,现在是改变世界的科技,所以接下来极有可能是代替人类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产业发展的趋势,而这种结果,跟社会的需求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府的支持,高校的支持。说起来,我们实验室还有师弟做人工智能呢。虽然,我们大家对他的开题还存在担心,对大老板这样安排有些不解。但是今天我突然很佩服大老板的眼界,他是站在比我们更高层次上来看待问题的。在大数据时代,实验室还仅仅只有传统发酵是没办法生存的。
人工智能是利是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过多的依赖于手中的电子产品,拿手机来说基本每个人都机不离手了。所以到底是产品在为人类服务?还是人类被其绑架?所以,有一天人类会不会被自己制造的人工智能代替?关于人工智能占领世界的电影不在少数,有一天,他们有了情感,有了智慧,那么人类何去何从呢?
找工作时,无论师兄师姐还是自己都觉得不要找单调的带走重复性的工作,要找一份不可替代的工作。如果仅仅是体力活,别说另外的人有替代你的机会,在未来,甚至机器也可能代替你。就像,支付宝的发明,无心插柳的让小偷失了业;共享单车的出现,让出租车行业受到了冲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兴许会让更多的人失业。
后话,实验室小伙伴说,每当他谈论某个话题时,“今日头条“这个APP总是会给他推荐相关的新闻,不只一次,不只一个人。得出的结论是,今日头条可能安装有某种窃听的功能,会提取你话语中的关键字来推荐。想想有些可怕呢。
网友评论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可能在描述的基础上就可以做出来一部分东西,但想靠人工智能预测,恐怕,很难。
不管理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如何发展,人工智能的实现终归要落到“人”上。人区别于机器最大的地方在于人的意识性、思维性,许多科学家都在企图弄清楚意识的本质,然而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我们心理学人常常自嘲:等到我们研究清楚意识的时候,或许就是诺奖落入心理学的时候。不是低估科研工作者的能力,而是人类实在是太复杂。就算有人侥幸可以研究出一种特定的“刺激——意识——行为”模式,并付诸于机器,人类一定会在这个行为结果的基础上再度改变意识方式,产生新的对抗方式,就不说人,一般动物都可以做到。更何况人们的“刺激——行为”模式不止一种,计算机穷举估计都难以复刻人类(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不同刺激产生同样的行为响应或者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决策。
我觉得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弥补人类或者部分人类的不足,然后人们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取得更多的发展。比如说人工耳蜗,现在的人工耳蜗设计过于粗暴,只是单纯的放大所有声音,而不是只放大有用的声音,这导致很多听力损失的人不喜欢戴,因为太吵。如果加入人工智能,智能化识别人声频率,按照频率分层次放大,这对听障人士来说是多么幸福。再比如各种检测仪 ,人们知道检测物及其特征,但是就是靠肉体检测不出来啊,这时候借助人工智能来完成,很棒啊。
而以上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的种种,大约在于人类在制造机器时的提前设定,一旦超出设定之外,机器可能会直接宕机。而人类,不就是在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