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日更新 ↓
我们运用灵动的、细腻的、局部的、装饰的、抽象的、琐碎的线条,来重新阅读、诠释对象,是积极有效的视知觉提升途径。
我们通过欣赏游走的线条去还原现场,似乎是在触摸画面,从而完成视觉到触觉的感知转换。
因为他们内心有股“需要”,需要有东西,让眼睛和双手不断的观看和活动,接触事物、体验感觉会同时发展智能,尝试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从中获得乐趣与交流,满足自己的欲望,学会“依靠自己”。
“5-7岁是审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儿童在这个阶段对自己的作品形式方面敏感起来,而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现。”————心理学家 加登纳 《艺术与人的发展》
“要用心画,而不是用眼画”————米开朗基罗 《给玛斯格诺·阿利尓蒂的信》
“所谓完整的人格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一切前置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心、育格,这个格指的就是人格”。————英国教育学家 赫伯·里德
“上千个细节和谐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印象浮现于我的脑海中,我仔细品味与享受它给予我的韵味,可以理解与解释,就好像他们所说的天堂一样。” ————歌德 《关于德国建筑》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做孩子这样的角色:观察者、环境创设者、指导者、家园合作的联络者。
去追随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跟从。


教育的目的不是变强大,而是学会关爱.

能掌握整个的乐曲,就是对艺术加增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也就是你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傅雷



你将发现自己关于自然的发现越来越多,特别是你在过了一个季度后重访同一个地方,与自然建立的任何形式,如果你选择单棵树作为你的焦点,你会学着把它看成是一个朋友。——水彩老奶奶

每个人都是精神、心灵和身体结合的整体,教育是基于对人的天性及本质全面观察和认识基础上,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活动。
每个人从生命之初就带着一样东西,它就是“成长的潜力”。





使儿童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地工作,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不仅使儿童心理得到了满足,同时也有助于他肌肉的协调和控制,使他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并不断地完善自我。
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慎的爱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