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作者: 饼干贝贝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23:08 被阅读3次

            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画堂春》

            轻柔婉转,没有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那种奔放和沉痛。后半阙有春天的柳树背景下,登上画楼,倚在楼栏杆上,手捻着楼外的花枝的情景。最妙的是“放花无语对斜晖”一句,有含蓄的深意。有人把花折下来摘下来,别在自己的头上,插在自己的瓶中,那也是爱惜。但是与少游的珍重爱惜不可同日而语。只写了一个手捻花枝的动作,加上“放花无语对斜晖”意味深长。可爱的枝上花是值得珍重的,把花放开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天要消逝了,而这春天也要消逝,花朵明天可能就零落了。“此恨谁知?”四个字,是对于春天的消逝,对于花的爱赏,难以言说的惆怅哀伤。有什么人能够了解?连他自已都很难具体说出来的!这是非常细致幽微的一种感情。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就是有这样心灵的人,他有过什么遭遇?当时北宋有西北有夏、辽的边患,而他曾经是豪隽有大志,可是经受不住挫折。他的本质就是他锐感的心灵及他的豪隽、他的英发。他的喜读兵书,也是由于他有锐感的心灵,对于当时国事的关心。想有一番作为,却因为党争被贬处州。本想像苏东坡一样,学道自解,达要有兼济天下的志意,穷要有独善其身的修养。本来也曾与当地僧人往来、曾有诗句说“因缘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题法海平阇黎》)来自我解慰。可是,周围环伺的敌党抓住他的把柄,因此遭到第二次贬谪,罪名是谒告写佛书。谒告,就是因病请假。他为了修养性情,病假中抄写佛经。这谒告写佛书就成了他的罪名,被贬到更远的湖南郴州,更加荒僻遥远。

          在去郴州路上就写了几首感伤的诗歌,他说:

    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北客思家浑不寐,荒山一夜雨吹风。《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

            与被贬到处州悲慨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不同,从北方迁贬到这里,怀念家乡整夜地不能成眠,不仅听到巫女的悲歌,饥鼠的追逐,整个晚上还听尽了荒山的风雨之声。这是流落迁贬的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茫茫迷雾失楼台,不见桃源亦可哀。郴水郴山断肠句,万人难赎痛斯才。

          《踏莎行》才是他最悲哀的名篇,从悲哀里边开拓了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彻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

          凡是诗词这一类的美文,总是要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才能给读者更直接更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秦少游就是很善于把形象与情意相结合的。而这首词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却有一种象征意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郴州客舍里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孤馆闭锁在春天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啼叫。他感情锐敏深挚,孤身一人被迁贬在外,哪一天才能回到家人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才是写实的情景。而前面三句则是在写他一种内心之中幻灭的感觉,并不是现实的景物。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楼台是一种崇高高大的、目标鲜明的建筑物,亦如心目中那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津渡,是一个出路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濛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这雾与月都是他内心之中一种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得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呢?线索在“桃源望断无寻处”。主要是“桃源”。他被贬在湖南郴州,而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也是在湖南,由此而联想到了桃源,“桃源望断无寻处”。至于陶渊明所写的桃源是不是现实所有?有人说晋朝常有战乱,有一些坞堡的建筑不与外界往来。其实“桃源”在当初写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象征的意味了。那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轻淡的叙述,其实是充满象征意味和作者沉痛悲哀的。陶渊明对于东晋战乱的感慨和哀伤,希望有个“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的世界,想像之中的乌托邦。不止于此,这个渔人离开时作了记号,可是第二次去时他找不到了。后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当初还有人想要追寻,后来就连抱着这样理想追寻的人都没有,这是更大的悲哀。被贬到郴州,想到了桃源,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整个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现实的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下半首,“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怀念我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枝梅花。杜甫曾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离人对家书的重视。《太平御览》上记载江南人陆凯,春天要折一枝梅花寄给北方的朋友,“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而“鱼传尺素”则是出于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相传为蔡邕所写,有句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之可以传书有两个原因:一个没有纸的时代信函就是用两片鱼形的木板,把帛书放在鱼腹之中,鱼尾处可以打开;一个是《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一方尺素写了“大楚兴,陈胜王”六个字,塞在鱼腹里来制造舆论。后边还说:“长跪读素书,书中竟如何?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多少月才能接到一封家书,家人劝我加餐食,对我诉说长相忆。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少游敏锐感受的能力是不改变的。所使用的文字,要说自在的飞花,就用“轻似梦”来叙写;要说沉重的悲恨,就用一个“砌”字来诉说。我的恨是一块一块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数不清说不尽。

            王国维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

          凄厉是强烈而惨痛的悲哀,不只是那种凄凉哀婉了。可是苏轼最欣赏的却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句。说当时苏轼在他一把扇子上写了这两句词,而且叹息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少游这样一个有才华、有志意、有理想的人死去了,就是现在眼前有一万个人,也抵不了一个他。这出于《诗经·秦风·黄鸟》,说的是秦穆公死,用三个最有才干的人殉葬。国人作了《黄鸟》诗,说“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三个有才能的人,如果能够挽回他们的生命,我们愿意以一百个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们中的一个人。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有时在诗词之中,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他问的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发源于郴山,下游果然是流到潇湘水中去的,这是地理上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是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呢?这是无理的提问。《楚辞·天问》对天地宇宙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宇宙之间有这种现象?那是有深悲沉恨的人才会发出的对天地终始的究诘。“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西溪》)为什么人间的江水要东流到海?为什么天上的牛郎织女要阻隔着一条银河?李商隐说:“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少游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为什么有美好志意的人就不能顺心遂意呢?

            在词的发展历史上,头三句开头的象征,跟后二句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的这样的沉痛,这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而一般说来,这种进展,后来继承的人并不是很多。没有秦少游深悲沉恨的人,不容易写出来“郴江幸自绕郴山”的深悲沉恨的句子。而没有那种心灵上的想像,不能跟假想的形象结合的人,不容易写出像前三句这样有象征意味的句子。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整理于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下】(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cl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