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于是每天茶饭不思,最后憔悴而死。死后他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也叫“自恋”。当前,各种美颜相机技术出台,朋友圈也充斥着各种自拍美照,每一张都透着自己的态度和风格,这种行为也被标签贴为“自恋”。
自恋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个性,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布尔戈著作《那么骄傲,那么孤独(我们内心的隐秘世界)》主要对自恋人格进行了探寻和分析。

在书的内页,赫然写着:“这是一本“看见”之书。看见我们的做事风格和行为逻辑,看见我们隐秘的真实想法,也看见我们内心的冲突:有多么骄傲,就多么孤独”。“够胆量,去“看见”他人;够胆量,来‘看见’自己”。书中列举了很多熟悉的名人,有商业帝国的奇才,也有全球效仿的“百变女王”,读起来像是别人的故事,实际总是触动到自己。
在整本书中,做着讨论了真实生活中的案例,他们表现并代表了极端自恋的特征,有一些人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如兰斯·阿姆斯特朗这样的著名运动员或者艾略特·斯皮策这样的政治家,用他们的生活实例来揭示自恋心理学,但也不是妄加诊断。作者在撰写和治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客户的痛苦,充分了解了他们自恋行为背后的动因。
歌手麦当娜5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此后,她开始引诱那些对她有利用价值的人,在利用完之后又无情地抛弃他们。成名后,麦当娜总说:“我们一生中总是或多或少要受伤,然后用余生来解决它,或者将它化为其他东西。”对麦当娜来说,失去母亲的痛苦“让我充满孤独和对某种东西的强烈渴望”。她还说:“如果我未曾感到如此空虚,就不会如此充满动力。克服失去她的痛苦后,她的死使我意识到,如果我没有母亲,我必须变得格外坚强。我得照顾自己。”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自恋者认为需求和依赖令人无法承受,因此他们发展出一套极端的反依赖心理防御机制。“我不需要其他人。我能照顾好自己因为我没有可缺的。”在文章前面,麦当娜似乎承认了失去母亲令她无法承受,激发了她攫取功名的野心。我们可以想象,5岁失去母亲的她承受了多么巨大的痛苦,有多么无助。痛苦之下,麦当娜发誓要“统治世界”,以此来逃避自卑和无助。
尽管客体关系理论用需求和依赖来解释自恋,我们仍然用羞耻感来解释。引诱型自恋者将需求或渴望的感情当作羞耻感的根源。在无意识层面(有时在有意识层面),他们害怕情感依赖。他们努力让别人依赖他们,自己却不产生依赖和需求,以此来摆脱令人无法承受的渴望并操控他人。
当一个你认识的自恋者让你感觉自己愚蠢、自备和低下时,你会受伤和愤怒,这时候让你去感受一个攻击你的人的痛苦简直像一个超人类的挑战。对自恋的科学认知,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作者说,应付一个极端自恋者绝大多数时候依靠的是你如何掌控自己对他们行为的反应,如何把握自己对他们攻击自尊心的行为所采取的防御措施。这本书的主题是你在学会如何有效应对你周围的同时,也能慢慢处理你的自恋。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了解这类人的共同特点。那么骄傲,同时又那么孤独。有多骄傲,就有多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