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娜提出了“目标置换效应”:对于一项工作如何完成的关注,使得一个人把心思渐渐的被如何进展,和解决这项工作的方法、技巧等所占据和困扰。
反倒忘了对最终目标的追求,换句话讲,是工作完成了没有,逐渐被工作如何完成代替了?
因此经常有人说“我做过了”,但并不意味着“我做好啦!”此时这就是一种目标被置换的典型表现。
目标置换效应的产生,是由于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员工或追求完美或墨守成规或太过看重,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及技巧等。
我“做过了”就真的“做好了”吗?而忽视了目标时的行为,产生了一种偏差和错位。此结果是努力工作了,结果却是一塌糊涂。
埋头苦干的精神值得提倡,也让人敬佩。在在苦干的时候,抬起头看看四周自己做的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在做价值的事,千万不要谜失于过程。
案例:当年华为在设计无线通讯的一种制式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成立了项目组,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习行的技术。随后于广州电信局签订了通讯工作网络的合作协议。项目组开始了研发工作,但在研发过程中 ,开发一个软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由于对这个技术并没有完全掌握,研发人员埋头苦干,技术突破却迟迟没有进展。
此时市场上传来了一个消息,别的公众网已经取得了突破。华为这个技术先天不足。就这样花费近两年时间的项目就这样下马了。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没有得到任何的市场回报。
最后华为进行了反思。立项目时没有做调查和评估,在技术上国外已有先进经验,而自己却在闭门造车。
我“做过了”就真的“做好了”吗?我们要警惕这种状况,凡事以结果目标为导向进行工作。不时的停下来思考确认是否存在偏差。
很多人在工作中常常迷失于过程,对于目标完成情况一点都不知晓,换句话说,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来监督目标完成情况。
具体来说,目标管理卡记载的内容包括了目标责任者在目标管理中全部活动。
目标管理卡还表明了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及进度安排。目标责任者要进行自我控制,管理者要进行监督控制,双方向完成对时间的管控。
由于目标管理卡规定了目标项目和目标值,实现目标的要求等。便于目标责任者进行目标实施成果的自我评价。
目标管理卡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进行自行拟制,为了使目标任务和目标的执行产生更明显的视觉对比效果,还可以交表分“计划”和“实际”俩栏。
这要更利于目标实施进度和状况加以跟踪,及时的调整工作进度和提升工作质量。
所以当我们为目标不懈努力的时候,也要在合适的时间跳出我们的工作,回头看看我们努力的过程是不是在通往目标的方向上。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努力的方向歪了。就要矫正它。否则就算我们做过了,结果不一定就是做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