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儿在学十以内的组成与分解,在一年级的课本上组成与分解是不包含数字0的。
比如2的分解,分解成1和1,如果分成0和2,或者是0和2是不对的,但是在幼儿园的背诵里是包含0和2以及2和0的。
于是小儿纳闷的询问为什么幼儿园的和小学里的不一样?
我说:你可以问一下你们老师,看看老师是怎么讲解的?
小儿说:万一老师也不知道呢?
我说,在没有询问之前,不要轻易的去下判断。然后我告诉他我对这个题的理解,为什么现在2的分解没有2和0的选项,并且拿实物去给他理解。
可能我讲的时候,思维过快于是语速不自觉的加快和提升。
然后小儿说,“妈妈,你刚才讲题的语气就像之前训我的语气。。”
自然,我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语气的问题,主要的思路就在如何让他理解这个问题。
于是,我回答到“你要学会将事实与态度分开处理,事实上这个题你是不是不理解,然后妈妈给你讲解了?只是妈妈在讲解的时候语气上可能有些不对,但是你理解了没有?”
小儿开始点头表示认同。我说,“理解就可以了,妈妈在讲解的时候可能语气不是很好,就像有的时候老师在你犯错误的时候批评你的时候,有的老师可能脾气很好,说的语气比较轻,有的老师比较严厉,语气就会重一些,但是前提是你这件事情做的对不对,如果自己做的不对,那就得接受批评并且改正,重要的是自己要改正自己的毛病,而不是老师为什么这么凶。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处理售后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有的客户我们认为的一点芝麻的小问题,但是客户的态度可能并不是很好,而且还会上纲上线,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检查我们的商品是否真的存在问题,而不是这个客户为什么要小题大做,
如果真的是存在一些问题,那就该更换的更换,该维修的维修,因为有的客户容忍度可能会高, 而有的客户容忍度低,这是客户的个人修养或者说所谓的“大度”的程度不同而已,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自己的事情有没有做好上,而不是因为客户反馈的态度不好进而觉得是客户的不对,却忽略事实上我们的产品是否有问题。
我们常说人的进步应该是静坐常思自己过,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对别人的要求很高,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我们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却不希望接受别人的指责。
即使我们自己真的存在一些错误,我们却也希望别人能够包容或者好言相劝,但是我们却很少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误,以及以后该如何避免这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如果对方脾气不好,我们还会觉得对方是不可理喻,甚至是忽视自己的错误进而怨恨对方的态度。
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不是与世无争,而是可以轻松过的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四两拨千斤,可以看清楚问题的核心,且轻妙的化解彼此的矛盾和尴尬。
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不喜欢一个人可以远离。
成熟后,我们不喜欢一个人要学会如何与之和睦地相处。
往期推文:
外贸:可能我们只是在自我感动
外贸:你的差不多可能差的很多
外贸:为什么报了那么多课程,还是不会呢?
两又同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人划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