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内驱力就像一颗种子,萌发于孩子的内心,但非常依赖环境和水土,对于父母来说,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培育这份能力。
不干扰,也不打岔,这个过程其实很难,很多时候起码得花上整个学龄前阶段,整个家庭的合力。
一个有内在驱动力的孩子,他需要在学龄前阶段能够体验到,下面这三点的热忱,他才能够有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迈进小学阶段的更高一层的学业和生活挑战。
1.孩子需要有感受“好奇心涡轮”的机会
“孩子,你在想什么?”
好奇心涡轮的定义,是我在《FOCUS》上学到的。我很赞同的一点是,好奇心虽然是对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孩子学习乐趣的基础,但是只有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孩子才能最终形成涡轮连接感,把学习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里反映的是孩子有没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扩展思维,生活中有没有机会,让他更多地去探究和讨论思维。
2. 孩子需要体验兴趣变成落地项目的机会
“孩子,我们一起试一试?”
如果孩子的求知欲只停留在表层信息,那孩子的热情很快就会被动消退,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可以巧妙利用一些方法,激发孩子的执行力,让孩子把热情持续下去。
3.孩子要感受我们身体力行的内驱力契机
“孩子,我也在学习,我们一起学习吧”
孩子第一个模仿对象是我们,所以他理解一件事情最初的价值观、和方向标来自于我们。如果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是自律、自控并且能够有良性的学习动力的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想要效仿的那份热忱自然是更高的。
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也让孩子明白我们是有持续在学习和进步的。
其实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意识到,父母所担心的东西,往往和孩子所担心的东西,不一致。
比如我们认为孩子应该为“迟到早退”等负起责任,但是孩子可能更看重“早上起床的体验舒不舒服”,而这种差异,是由孩子的认知程度决定的。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更多是符号记忆,他们更关注的是此时此刻的感觉体验,但因为和孩子的不同频,我们的焦虑对孩子来说其实成了一份很大的压力。就好像一直不停地提醒孩子,你做了错事,哪怕这个错事孩子也不知道是什么。
我们会认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但是孩子又很少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在学习和阅读,更多时候就是拿着手机坐在旁边“督促”自己。
而,人在心不在的那份缺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很鲜明的排斥感:原来我做什么事情,对父母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原来父母所说的道理,只是针对我适用。
孩子学习拖拉,面对挫折大发脾气,不愿意自己吃饭,这些学习和习惯养成的问题背后,都有着相似的本质,关于我们给到孩子的支持和挑战之间的度,是让孩子享受自主的快乐呢,还是压垮了孩子的内驱力。
强势的沟通方式,比如“我强你弱,你听我的就对了”,唠叨的沟通方式,比如“我天天都在为你操心,你怎么就是长不大”,都容易让孩子产生被动配合的状态,亲子关系越来越游离,我们自己也会在养育中,产生许多无助感。
我觉得成为父母,养育一个孩子本身是有危机感的。只有恰当的引导方式,彼此舒服的合力,才能真正的拉起那根挑战和支持并行的绳索,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可以想清楚,做哪些事情能让自己充满热情,原来坚持的过程也可以循序渐进。
让孩子知道,原来学习是一个“支持和挑战”可以齐头并进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