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第六章、社会认知理论(字面理解就行)
通过观察和榜样作用进行学习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本章将从社会认知理论家角度出发,/学习他们从环境和认知因素如何作用影响学习和行为的看法。/从榜样作用现象考察它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会发现自我效能感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接受某难度的任务。/还了解人如何通过习得自我调节来掌控自己的学习行为。/最后将讨论社会认知理论对教育时间的启示。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进行学习。
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放弃无效反应保留有积极结果的反应。
社会认知理论家认为,大部分学习不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发生,而是通过观察其他个体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来进行的。
2、即使没有行为的改变,学习也可能发生。
行为主义者认为,除非行为发生改变,否则学习就没有发生。
社会认知理论家则认为,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习,学习不一定会反应在行为上。有条件才会表现出来,没条件或许永远不会表现出来。
3、认知因素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注意、记忆保持、等认知神经过程,纳入他们对学习的的解释当中。
4、人们可以很好的控制他们的行为和环境。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积极的采取措施来创造或改变环境,或者改变自己。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们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支配,特定的刺激就有特定反应的反应。
二、社会学习中的环境要素:重新审视强化和惩罚
人之所以模仿他人是因为他们这么做时受到了强化。
模仿行为是间断强化程序维持的,虽然模仿不总是得到强化,但得到强化的次数使他们不断模仿他人,最终形成习惯,即泛化模仿。
1、认知理论学家环境如何强化榜样作用的观点
1.观察者能被榜样强化
人们通常会强化模仿他们的人,被模仿者也期待被强化。
2.观察者受到第三者的强化
强化不是来自于榜样而是来自于第三者。
3.模仿行为本身就能带来强化结果。
比如模仿舞姿或打球方法,通过观察别人而习得的许多行为都会带来令人满意的强化。
4.榜样的行为结果间接影响观察者的行为。
如果榜样因为某一反应得到强化,那么观察者也可能受到替代强化更可能表现出这一反应。
(比如榜样唱歌动听获得校花青睐,观察者也更加表现出唱好歌曲的行为。)替代惩罚也是榜表现的相反情况。
三、社会学习中的认知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中明显存在有认知学习的成分。
1.学习是蕴含心理的而不是行为的改变。
很多时候学习行为不发生,但学习者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它,或者只有具备充分理由时才会表现出所学习的行为。
2.某些认知过程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
比如榜样作用中,学习者语言集中注意力,对榜样的各方面心理进行演练,并形成有关榜样行为的心理表征。帮助理解榜样行为。
3.学习者必须清楚那种特定反应能引发强化时,强化才能增加个体做出这种反应的可能性。
4.学习者形成对未来某种反应—结果的相倚性的期望。认知理论学家认为,人们更有可能做获得回报的行为。当学习者的某种行为得到了强化或惩罚时就可能形成结果期望,关于未来某种行动会带来某种结果的假定。
工具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与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强化的关键差异是,前者强化影响的是在它之前出现的那个行为的学习。后者强化是对未来可能获得强化的期望,也可以说是诱因,影响在它之后出现那个行为的学习。
5.学习者会形成有关自己展现各种行为能力的信念。
学习者不仅会形成对各种应为可能结果的预料,而且可以形成关于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种行为的信念,这是效能期望。
6.结果和效能期望影响着学习背后的认知过程。学习者对结果的认同感,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程度。
7.期望结果未发生本身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结果。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预期的强化未出现就是一种惩罚,而预期的惩罚未发生就是强化。
意料之外的结果或者毫无结果通常会比获得意料之中的结果更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
即使只是通过观察而非亲身经历,所期望的结果未出现也会对观察者产生影响。
(带儿童多参加大型颁奖活动,也会对观察者产生影响。为儿童树立榜样。)
当人们看到他人的错误行为并没有带来不良的后果时,他们自己就更有可能做出这种错误的行为。
四、交互因果关系。(社会学习中环境与认知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环境、个人、行为、是三者之间彼此相互影响。
五、榜样作用
孩子天生就会开始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模仿能力是基因决定、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大量学习是来自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榜样作用。
1、榜样作用如何影响行为
1.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习得一个新行为。
2.榜样的行为收到强化或惩罚,由于替代作用,学习者就会相应的增加或减弱该行为。
3.榜样作用,可能对之前被禁止或鼓励的行为由于替代作用,产生去抑制(之前受抑制的行为开始出现)或被抑制(之前受鼓励的行为可能减弱)的作用。
4.榜样作用增长相似行为的发生频率。(榜样行为泛化
2、最可能影响学习者的榜样类型。
班杜拉榜样的三种类型:现实榜样:一个行为真实的人。象征性榜样:书本电影电视里面的人。言语指导:关于行动的描述
有效榜样的特点
1.榜样是在学习者感兴趣的方向有足够的胜任能力的。
2.具有较高的声望和权力。
3.男性更倾向于效仿男性,女性则倾向效仿女性。
4.观察者更可能模仿那些在重要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
3、可以通过榜样习得什么样的行为呢?
1.学业技能:为学习者展示学业技能中诸多技巧和细节,不仅示范了怎么做,还示范了如何去思考。
2.攻击行为:如果儿童观察了太多具有攻击性或暴力的榜样,他们就会变得更有攻击性。非攻击性的榜样则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3.学习者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可以习得许多人际交往技能。
4、成功效仿榜样的四个前提条件。
1.注意:要准确模仿一个行为,个体就要注意观察榜样,尤其关注所要模仿的榜样行为的重要部分。
2.保持:注意之后,学习者还必须要记住所观察到的行为。短期内有效记住的方法是,心理演练一遍遍重复所要记住的内容。
如果榜样的动作有言语标注,人们就更容易记住学习这些动作。
3.动作再现
具备所模仿行为的重现的能力,如果可以一边观察一边展现练习,有两个好处。a让学习者立刻对学习的言语和视觉代码进行运动形式的演示(形成特定的肌肉活动记忆)。b榜样面前模仿,学习者能得到如何改进的反馈信息。
4.动机(自我效能感)
学习者必须具有想要展现他们所学内容的动力。
六、自我效能感(个人动机)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胜任力的信念。
1、自我效能感对活动选择、目标、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还有学习和成就的影响。
1.活动选择:人能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相信自己能成功完成的活动或任务,而且很大可能会完成的很好。同时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自己会失败的活动和任务。如果做了也会做不好。
2.目标:当个体在某个领域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时,他们会为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
3.努力程度和坚持性:高自我效能感
的人在从事某一活动会付出较多努力,当遇到困难时也更有可能坚持。
4.学习和成就:会使用更有效得学习技能,当所付出的努力不能立即回报也能够延迟满足。
学习者应该对自己能够胜任什么和不能胜任什么有一个理性清楚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有一点过分自信有好处,可以促使学习者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学习者如果低估了自身能力,那么往往会设定较低的目标,并面对一些小障碍时轻易放弃。
2、影响自我效能感发展的5个因素
1.先前的成功和失败经验
学习者自己在特定任务或特定领域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有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一次偶然的失败对他们的乐观态度的打击就不会太大。
2.当前的情绪状态
个体的学习和动机领唱与情绪状态相关。当感到压力和焦虑就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
3.来自他人对学习者良好行为的肯定。
4.他人的成功和失败
观察与自己相似个体的成败情况,来获取自己在一个新任务或新领域熊的自我效能感的信息。
5.集体的成功和失败。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要比独自工作时有更好地自我效能感,特别是当他们集体取得成功的时候。
集体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老师的选择、目标、努力及坚持性。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
六、自我调节
1、自我反思
自我调节学习者需要会反思和批判性审视自己的目标,过往的成功和失败,对自身能力的看法,并调整自己的目标、行为和信念使其最适合自己。
2、促进自我调节行为
1.自我指导:形成一个可以指导行为的,计划、步骤、口令、日程、闹钟等等,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
2.自我监控: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进行记录,往往能改变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对自我观察并记录改变的情况。
3.自我强化:给自己点完成任务后的好处。
4.自我施加的刺激控制:如果一个反应在某些刺激条件下会发生,在另一些刺激条件下则不发生,这个反应就是处于刺激的控制之下。即自我施加的刺激控制。
为了增强一个特定的良好行为,个体应该学会寻找该行为最可能发生的环境。
比如,希望增加每天实际学习时间的学生。就应该多待在图书馆而不是家中。
三个基础条件:01有完成期望行为的能力。02个体相信自己会坚持做并改变(自我效能感要高)03个体要注意不要期望太快,行为塑造都是一个慢过程。
六、社会认知理论的教育启示
1.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就能学到很多。
行为是否可以接受,大多是看其他人由于不同的行为受到强化还是惩罚。(所以在组织内不能破坏规则,额外强化一定来自于规则之外,不能以牺牲规则来强化行为。)即惩罚和奖励要保持一贯一致性(长期相同)。
2.让学习者清楚明白行为结果为什么导致了强化或惩罚。否则他们不明原因可能从其中学不会正确的行为。
3.榜样作用可以替代行为塑造来教导新行为。(替代作用)。关键是注意、记忆、动作再现和动机。110页关键点。
4.老师、家长和其他成人要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避免做出不良行为。孩子是以大人为榜样的。正确的行为会让孩子面临同样的事时,做出同样正确的行为。
5.给孩子接触不同的榜样。
比如警察叔叔、护士、商人、运动员、等等,潜移默化的拥有优秀的职业品德。
6.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若学生形成多方面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就对掌握新领域的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形成一种整体自我效能感。
(老师组织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增加集体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久而久之,集体效能感增强,老师拥有坚强学习氛围分班级,也提高了自我效能感,正向增强回路形成)
7.学生往往因为自我效能感,而设定太高的标准,如果经历接二连三失败,就会分失望和挫折。设定标准太低,可能会导致低成就。
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积极的期望,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学生有完全掌握自我调节,对高标准低标准自身能力有大致了解,并在完成过程中,运用四中自我调节能力的技巧: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强化和自我施加的刺激控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