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两则毫无关联的新闻故事,一时吸引了我,引发了我的兴趣,激起了我的思考,萌生了对“善待”的理解。
第一个新闻故事:故事发生在2015年5月,一位92岁的老人跳桥自杀,她的名字叫Olive Cooke,英国著名慈善家。从16岁到92岁,七十六年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卖塑料罂粟花,为皇家退伍军人协会筹款,她还捐助了二十七个慈善机构,她的退休金因此全部投入进来。每个月,她都会收到超过260封的邮件和无数电话,不是感谢,而是要求她继续捐款。被捐助的人们认为,捐款是她必须履行的义务。更可恶的是,最后她寄给儿子的250英镑,也离奇失踪被人拿走了。她绝望了,再也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从桥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新闻故事:一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讲师,名字叫王晓琮,看外表就是一位比农民工还农民工的人物,大胡子、傻像、驼背,穿着朴素到你不会多看一眼,吃的简陋到最后用是舔着盘子直到干干净净,但是,看他的简历和介绍,你会吓一大跳。他14岁考入北大少年班,硕士是在浙江大学获得,毕业后被分配到哈理工当老师。他指导的学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几乎都是一等奖。他的数学能力水平牛逼之极,又精通英语,出国进行数学专业交流不用翻译。法语不会,半年时间就能把法语字典倒背如流。给学生上课时,高数微积分教起来都是信手拈来,在别人眼里高深的微积分题目,他能用心算得出答案。如此奇才,为啥多年还是一个讲师,学校是否有猫腻,其实,他曾经跟学校提出,如果安排人来拜访他,他就辞职。他从不追求名利,也就没发表论文,自然无法评上教授。他未婚,因为他未婚妻出车祸后,他就再没找对象。他的钱几乎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他是学生眼里的“神人”和“扫地僧”。
一个对别人极为善待的人,对自己却发恶,跳桥自杀。一个极有能力之人本应发挥最大社会价值,却淡泊名利,低调做人,做的方式几乎无人愿意模仿,善待别人却不能善待自己。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故事的极端,作为一名普通人看了,对此故事主人翁的耐性和能力只有臆想,很难做到,只能启发观着的遐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正反思考。如他,你愿意吗?如他,有意义吗?如他,发挥了社会的价值吗?如他,淡泊名利,你愿意吗?如他,等等。谁也不知道他们内心怎么想?只看到了一个表面。在没有获得他们自己谈自己的信息时,他们就是个一个迷。人们常常冲着结果有用没用来看待事件,很俗气也很实在,但有时又心有不甘,总想跳出这一思维框架,又苦于思想没有出路,思绪乱飞,却不得法,肯思考,却难成体系。于是拼命在别人的行为、观点和思路中翻腾寻找。
我从中翻腾出最大的感悟就是善待别人的同时更要善待自己。就像故事一中的慈善老人,最终培养了一批白眼狼,摧毁了自己,读过让人义愤填膺,唏嘘不已。故事二中的讲师,其实他那天才的才能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善待自己影响他人,更可以资助很多的学生,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他却选择如此,毕竟他还在,尚未盖棺定论,我觉的真是可惜了他的才能。有能力方法但不能困在方法能力的小格局之中,要自成体系,而不是仅凭能力和方法,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善待自己才可能更好善待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