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19942/e3208f926ca8fa7e.jpg)
上期作业点评时,看了一篇007本班同学的笔记文章,内容是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的部分系列内容。其实,我早已在“得到”中订购了他的课程系列,没有持续去听,只是偶尔听一两个课程,由于订了太多听的课程,听的太杂有些麻木,就没想沉下心去专心学习。这次同学的笔记文章,因为例行点评有压力而去认真阅读,读着读着带给我不小的触动,特别是看完后,正好遇到一件烦恼之事,对照处理,结果效果甚好,于是乎,激起了我的好奇和求知欲。很深刻地认识到,头脑如果能保持很清晰的我的事和别人的事的界限划分,会实实在在有利于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便萌生了一个自己的看法:构建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必须内化课题分离和非暴力沟通这两个概念。
课题分离。根据陈老师的讲述,此概念来源于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是指在解决人际关系烦恼中,要彻底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谁承担事情的结果,谁就是课题的主人。概念类似斯多葛派观点:控制二分法,改变你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就别去操心。或者如鲁迅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道理。这概念延伸扩展开来,让我想到以前常提到的当下不杂,说的容易,理解也容易,写出来也容易,但是,但是,真正面对现实使用起来,难度极大。原因是这种观点没有根深蒂固地真正种植到内心低层上,导致行为上的无法改变。知道了又能怎样?这也许就是我想通过写,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复制粘贴引用原文的本意来把这种理念一点一点逐渐刻入内在本能当中。
非暴力沟通。这概念来源于美国人,马歇尔博士,他因为提出这一概念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非暴力沟通的反面是暴力沟通,何谓暴力沟通,我理解是利用本人某种优势通过语言彻底压迫或击垮对方,从而体现自身的优越感和满足感,比如,父母对子女的呵斥或训导,比如上级对下级的使唤,等等。相比于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犹如孙子兵法所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暴力沟通就是“其下攻城”,而非暴力沟通就是“上兵伐谋”。它采用的一个阶段过程是缓和的柔性的,能达到充分平等的沟通。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层层递进,体现一种尊重平等。倾听对方观察对方需求,表达自己感受,明晰自我的需求,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请求。
两个概念说起来道理都简单之极,这种沟通方式的发现提出,阅知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就能学会,说的都容易,一旦付之于现实行动,将与自我本能的积淀不断磨合斗争,一不小心就会被自我情绪打回原型,如果没有进行刻意训练,即使懂了,只能停留在口头层面。假如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极易建立起一种互为包容、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有很多,这是我目前看到最好最实用的一套沟通方式。
关注是您对我的关心
点赞是您对我的鼓励
网友评论